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龙城战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国人物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01-23 14:37:00 | 只看该作者

司马懿

汉灵帝光和二隼(公元179年)诞生
司马懿,字仲达。出生于河内郡(今焦作)温县孝敬里(今安乐寨村)一个世家望族。
据说,司马氏的先祖是祝融。祝融出自轩辕黄帝的长子重黎。以后历尧、舜、禹、 夏、商数代,世世代代充任夏官(夏官为周代以前掌管军政和军赋的官职);周代改夏官为司马。到周宣王时,因家族功勋显赫被恩准以司马官名为姓氏。
楚汉间,赵将司马印与诸侯共同伐秦。秦朝灭亡后,依楚王项羽,被封为殷王,
“都河内……子孙遂家焉。”河内就成为司马氏后来的祖籍。其后经八代,可考的有征
西将军司马钧;钩子司马量,字公度,任豫章太守;量子司马隽,字元异,任颖川太守;
隽子司马防,字建公,历任京兆尹、尚书右丞。防有八子,皆有才识,时称“八达”。
司马懿即其二子。
汉灵帝光和三年至献帝建安六年(公元180一201年)
二岁至二十三岁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常慨然有忧天下之心。举孝廉。
娶妻张春华,温县北平皋人。出身贵族之家,品德闻名乡里,智识过人,为懿生三
子一女:司马师、司马干和女南阳公主。
郡守辟懿为河内郡上计掾(会计宫),勤于职守,名声很盛。
司空曹操闻司马懿博学多才,欲擢用,司马懿看不起出身“赘阉遗丑”的曹操,托
风痹之病而不出仕。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隼)二十九岁
曹操被献帝拜为丞相,再次派人请司马懿出仕,以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丞相府文学
掾(文牍之官)。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办事认真,勤勤恳恳。“至于刍多牧之间,悉皆临
履。”先后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及主簿。
懿三弟司马孚被曹操征辟,初任陈思王曹植的文学掾,后迁太子中庶子。
是年,司马师出生,字子元。
三年后,司马昭出生,字子上。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十六岁。
三月,司马懿随曹操出征伐张鲁。十一月,张鲁降,懿向曹操建议。乘刘备初代刘
璋,蜀人心未附,宜远征江陵,可震撼汉中、益州。曹操不纳,讥为“得陇望蜀。”
建安二十二隼(公元217年)三十八岁
夏五月,曹操为魏王。十月,立曹丕为太子,迁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
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群、吴质、朱铄号为太子“四友。”
是年,司马朗死于征吴军中。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三十九岁
司马懿为丞相军司马,向曹操提出“经国远筹”的军屯建议,被曹操采纳。
建聋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四十岁
关羽围曹仁于樊城,于禁为关羽所虏。曹操惊恐,欲迁许都至河北。司马懿献计劝
阻迁都,提出联合孙吴袭关羽后方以解樊围之策。曹操采纳。十二月,吴将俘获关羽,
成为三国时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成功范例。
孙权向曹操上表称臣,怂恿曹操自立为帝。司马懿极力支持。曹操不纳。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四十一岁
正月,曹操死。司马懿将丧事办理得井井有条。曹丕代曹操为丞相之职,封司马懿
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具体负责策划、组织、安排曹魏代汉事务。
曹丕不听从司马懿的建议,白白放弃襄、樊二城。
魏黄初元年(公元220隼)四十一岁
十月,魏受汉禅。曹丕即位,为文帝,任司马懿为尚书,后转督军,御史中丞,封
安国乡侯。
司马孚迁侍中,常侍军官,继而转平书郎、给事常侍、黄门侍郎、加骑都尉,后出
任河内典农,封爵关内侯,转清河太守。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四十二岁
司马懿迁侍中,尚书右仆射。
黄初五年(公元224年)四十五岁
曹丕南巡,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坐镇留守许都,转抚军大将军,假节诫。加给事
中,录尚书事。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四十六岁
曹丕伐吴,再次让司马懿留守许都。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四十六岁
五月,曹丕病重,司马懿同曹真、陈群等受曹丕托孤之任,为曹睿顾命辅政。
十二月,明帝曹睿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时东吴犯魏。司马懿迎敌,大胜吴军。被
迁为骠骑大将军。至此,司马懿可以开府治事~有了自己的办事机构,和统归自己指挥
的军队,可以培植自己的力量。吴质称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在洛阳声望日隆。
太和元年(公元227隼)四十八岁
六月,曹真忌妒司马懿,为独揽大权,奏请明帝让懿屯兵宛城,主持对吴边境地区
的军政事务。
司马孚迁度支尚书,主管军国的收支预算,后迁尚书右仆射,进爵昌平亭侯。
太和二年(公元228隼)四十九岁
正月,蜀诸葛亮犯魏。魏不敌。明帝意诏司马懿驰援。此时,魏新城太守原蜀国降
将孟达,又阴谋叛魏投蜀。司马懿当机立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袭新城平叛。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五十一岁
司马懿应诏加大将军、大都督,假黄械,协助曹真抵御蜀军。遇雨受阻,班师。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五十二岁
诸葛亮进犯天水。曹真病死。明帝诏司马懿都督雍、凉二州,抵御蜀军。懿奉行
“敛军依险,只守不攻”方针,致蜀兵败。明帝派使臣劳军,赐懿耕地。懿奏请明帝,
迁冀州农民到上邦种田,将京兆、天水、南安等地的冶炼业恢复起来。
青龙元年(公元233年)五十四岁
司马懿主持开凿成国渠,修筑临晋破,将陕西西部水利进行治理,灌溉良田数千顷,
充实了魏国国力。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五十五岁
四月,诸葛亮出斜谷犯魏。司马懿驻军渭水之北,仍坚持坚壁不战的方针。对垒百
日,拖得诸葛亮病死。司马懿不损兵卒,取得胜利。
青龙三隼(公元235年)五十六岁
司马懿迁为太尉,累增封邑,京都洛州一带发生大灾,司马懿从长安运粮五万斜到
京师。
青龙四年(公元236年)五十六岁
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自称燕王,司马懿被诏赴京,商议平叛之策。司马懿提出一
年平叛的计划,并谏议停止京城的宫室修建,减轻百姓负担,保证军事需要。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五十九岁
春,司马懿东征公孙渊。大军过温,懿在温县貌公台宴请家乡父老,誓平叛乱。
八月,平定辽东叛乱,斩公孙渊父子。
景初三年(公元239隼)六十岁
正月,司马懿回军至白屋。明帝病重,三日内五道圣旨诏懿还京师。于嘉福殿接受
明帝托孤之任,同曹爽共同辅佐齐王曹芳。
曹芳即位,曹爽为大将军,司马懿仍为太尉,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
书事与爽各领兵三千,轮流进宫宿卫,权势相当。
司马师为散骑常侍,司马昭为骑都尉。
正始元隼(公元240年)六十一岁
司马懿上书谏议禁止“官室制度靡费”,提倡“节用务农”。
正始二隼(公元241年)六十二岁
五月,吴兵三路犯魏。六月,司马懿请缨督军迎敌,以精锐部队轻骑急进,使吴军
闻讯夜遁。魏军追到三州口,斩俘敌军万余,缴舟船军资而还。秋七月,增封食郾城、
临颖,并前四县,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列侯。
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六十三岁
春,帝追封司马防为舞阳成侯。
三月,司马懿建议修广漕渠,引黄河水人沛水,灌溉东南各地。
开始大规模的开垦,迅速发展淮北农田。
曹爽为独揽大权,使魏帝不诏,迁懿为太傅,外示尊崇,实夺其权。
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六十四岁
九月,司马懿率军击吴将诸葛格,格惧,黄烧积到聚,弃城而逃。
司马懿大兴屯垦,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再修颖川诸陂万余顷农田,使淮北自此食
凛充实。
正始五年(公元244年)六十五岁
春正月,司马懿从淮南至京,魏帝劳军。
大将军曹爽为猎取功名,在邓飏、李胜等怂恿下请旨伐蜀。懿认为不可。爽不听,
结果劳民伤财,无功而还。
正始六年(公元245年)六十六岁
秋八月,曹爽为了扩充实力,不顾司马懿的劝阻,撤了原明帝建制的中垒中坚营,
将兵马归于其弟中领军曹奏营。
冬十二月,帝诏司马懿朝会可乘舆上殿。
正始七年(公元246年)六十六岁
正月,吴军骚扰魏祖中地区,当地百姓万余家,北渡污水逃难。
曹爽不听司马懿“收留安抚逃难百姓”的意见,把百姓遣返污南。结果,吴破祖中,
损失百姓万余。
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六十岁
四月,夫人张氏去世,享年59岁,葬洛阳高原陵,追赠广平县君。
五月,曹爽专擅朝政,把太后迁往永宁宫。司马懿称病蜇居,静待时机。
正始九年(公元248年)六十九岁
春三月,曹爽等密谋篡政。司马懿洞悉其好,佯装病势垂危,麻痹曹爽等。
嘉乎元年(公元249年)七十岁
春正月初九,魏帝赴高平陵渴拜祖陵。曹爽兄弟随往。司马懿乘机奏准太后,下令
废黜曹爽兄弟。正月末,诛杀曹爽兄弟三人及何晏等三族。
二月,魏帝命司马懿为丞相,增封颖川之繁昌、鄢陵、新汲、父城,并八县,邑二
万户。十二月,加九锡之礼,懿固辞不受。
嘉平二年(公元250年)七十一岁
正月,魏帝命司马懿在洛阳建立祖庙,并封其子司马彤为平乐亭侯,司马伦为安乐
亭侯。司马懿积劳成疾,不能上朝,每遇大事,魏帝亲幸懿府商讨。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七十二岁
春正月,兖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凌密谋纂逆拥立楚王曹彪。四月,司马懿率军前
往讨伐平叛。帝封司马懿为相国,安平郡公,前后食邑五万户,子弟封侯者达十九人。
六月,司马懿病重。八月,死于京师。终年七十二岁。九月,按其生前所瞩,土葬于首
阳山,不起坟头,不立碑,不随葬祭品,死后遗孀不得与其合葬。逝后赐谥号“文宣”。
晋立,追为宣帝。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01-23 14:38:00 | 只看该作者

荀攸

荀攸 字公达
性别 男
籍贯 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
官至 尚书令 谥曰敬侯
父亲 荀彝
相关人物 荀彧 董卓 曹操
曾效力过的势力 东汉 董卓 魏

简明历史传记
荀攸年少就很有名气 被朝廷任为黄门侍郎 他曾与人密谋诛杀董卓不成而被下狱 后来董卓死了 荀攸就回家上表要去蜀郡做太守 但因道路难行留在了荆州 不久就被曹操请去任军师 曹操攻打张绣 吕布 袁绍等强敌时 荀攸都在他身边为他出谋画策 并每每成功 荀攸也因此一直升官加职 一直做到了尚书令 荀攸备受曹操 曹丕敬重 有次他生病 去探病的曹丕竟拜倒在他的床边 他还与钟繇是至交 钟繇为荀攸整理撰写他设想的12条奇谋妙计 还没写完钟繇就去世了 因此那些妙计就失传于后世 荀攸死后被追谥为敬侯

简明演义传记
荀攸 荀彧之侄 曾在何进手下任职 后弃官还乡 曹操在兖州时 荀攸同其叔荀彧一同来投 为曹操重用 定都许昌后 被拜为军师 荀攸在征讨吕布 平定北方 以及官渡 赤壁之战时屡出奇谋 立下大功 是曹操手下重要谋士 成为魏政权第一个中书令 曹操称魏王之际 荀攸表示反对 触怒了曹操 荀攸忧愤成疾 不久病死

荀攸的历史评价
曹操 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馀年无毫毛可非者
曹操 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孔子称 晏平仲善与人交 久而敬之 公达即其人也
傅子 荀令君之仁 荀军师之智 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 孟轲称 五百年而有王者兴 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
曹操 荀令君之进善 不进不休 荀军师之去恶 不去不止也
陳群 荀文若公达 休若 友若 仲豫 当今並无对
曹操 公达非常人也 吾得与之计事 天下当何忧哉 荀攸专
曹操 军师荀攸自初佐臣 无征不从 前后克敌 皆攸之谋也
曹操 公达外愚內智外怯內勇 外弱內彊 不伐善 无施劳 智可及 愚不可及 虽颜子 甯武不能过也
陈寿 荀攸賈诩 庶乎算无遗策 经达劝变 其良 平之亚欺

他出身于士族家庭 为人善良端正 富有智计 荀攸从小失去父母 是跟着祖父和叔父长大的他外表愚钝懦弱 内心却机智勇敢
  十三岁的时候 祖父去世 过去祖父手下一个叫张权的官吏 主动找来要求为祖父守基(孝) 荀攸对叔父说 这个人脸上的神色反常 我猜他是做了什么奸滑的事情叔父似乎明白了 就趁机盘问 果然张权是因杀了人 逃亡在外 想以守墓隐藏自身
  这件事传了出去 大家对荀攸都另眼相看 后来荀攸在朝廷做了黄门侍郎 董卓作乱 荀攸参与了谋划杀死董卓的事件 被关入狱 董卓被除掉后 荀攸才出狱
  当时天下大乱 他有意寻找能够安定天下的人主 曹操迎献帝建都许昌后听说荀攸是个十分有才智的人 于是征为汝南太守 后又拜为军师
  荀攸觉得曹操是个可以与之共事的人 便甘愿为其所用 曹操得到了他 经常高兴地对人夸奖荀攸说 公达,不是一般的人 我能够得与他议事 天下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这表现了曹操对他的嘉许和信任
  曹操迎献帝并定都许昌之时 极力寻访天下英才 曹操给荀攸写去一封书信 信中说 今天下大乱 这正是有智谋的人大显身手的好时机 你是人中龙凤 应该趁此机会有所作为然而您却驻留在荆州顾盼观望 耽误的时光是不是太久了
  荀攸见曹操如此器重 于是便投奔曹操 入朝当了尚书
  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 荀攸的地位仅次于荀彧 也是贡献最大的之一 他在辅佐曹操过程中 共奉献重大计谋12次每次都能使曹军绝处逢生或出奇制胜 成为曹操行必求计的重要谋士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 荀攸随曹操征讨张绣 荀攸看出当时的形势对曹操很不利 就对曹操说 张绣与刘表联合 互为犄角之势 但是张绣人马靠刘表供给时间一久 刘表力不能支 必然与张绣分裂 我不如缓兵以待其变 若急切进攻 刘表必拼死相救 我军不易取到 那时就会形成进退维谷之势
  曹操没听劝告 出兵对张绣作战 刘表果然发兵相救 曹军失利 曹操几乎死在那里
  后来 曹操十分后悔地对人说 这都是不听荀攸话的结果啊 从此 曹操对荀攸言听计从甚为倚重 再也不敢轻易否定他的意见了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 著名的袁曹官渡之战拉开序幕 这是决定曹操一生命运的战役 二月 袁绍首先派大将颜良围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 四月 曹操亲自率军北上救白马之围当部队正向前开进时 荀攸认为不能与实力悬殊的强大敌人正面对抗 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声东击西 解救白马的作战方略 他认为袁绍兵多 应设法分散其兵力 于是劝曹操引兵先到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 使袁绍分兵向西应战 然后再派轻骑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 攻其不备 一定可以打败颜良
  曹操听了他的这一番话 觉得十分有道理 就依计而行 袁绍果然分兵延津 曹操乘机率轻骑袭击白马 颜良不及防备 被关羽斩杀
  曹操解白马之围后 率六百骑兵押送粮草辎重沿河西退 军行不久 与袁绍五六千追兵相遇 诸将见敌众我寡 都感到很害怕 劝曹操退守大营 荀攸知道敌人的弱点就说 这正是歼敌的好时机 为何要退呢
  曹操与荀攸对视而笑 心意相通 于是命令士兵解鞍放马 丢弃辎重 引诱袁军 待袁军逼近 争抢辎重的时候 曹操突然命令上马 迅猛发起攻击 大破袁军
  到袁绍乌巢粮草被烧 军心大乱之后 荀攸向曹操献计说 现在乘胜追击 可以传假情报说我军将调拨人马 一路做出攻取邺郡的样子 另一路做出攻打黎阳的样子断袁兵归路 袁绍如果听说了这个传闻 以他的多疑性格 必定会信以为真 就会分出兵力阻击我军 我方可乘他调兵拔寨之时 急攻袁寨 袁绍的军队本来就没有什么斗志 定能一攻而破
  曹操听了他的这一番话 觉得有道理 立即采用荀攸的计谋 出动三路人马 四处扬言 散布迷惑袁绍的消息
  袁军听到消息急忙报告袁绍 曹操分兵两路 一路取邺郡 一路去黎阳了 袁绍信以为真 急忙派兵十万人 分别去援救邺郡和黎阳 连夜急行军走了 曹操立即集中大队兵马乘虚而入 冲向袁绍营寨
  袁军本来已无斗志 官兵四处逃散 抵抗不了 袁绍连盔甲都来不及披上 带着幼子袁尚逃奔而走 曹军在后紧迫不舍 袁绍为了渡河逃命 把金银财宝 图书车辆全都丢弃只有随身骑兵八百多人一同逃往黎阳 曹军获得全胜
  这就是曹操解白马之围的分而治之的战略的再次运用
  曹操征伐吕布时 荀攸随军 吕布在曹军和刘备等各路军队的围攻下 败退后固守下邳 虽经过多次进攻 曹军仍攻不下城池 这时曹操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了曹操想撤兵回宛城 荀攸坚决反对 他说 吕布虽然勇敢 但无计谋 如今他三战三败 锐气大减 虽在固守 军队已没有奋斗的意志了 如果再坚持一段时间 敌人就会不攻自败吕布手下虽然有陈宫那样的谋士 但他设谋迟慢 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 我们应当赶在吕布的锐气尚未恢复 陈宫的计谋尚未设定的时刻 想法紧急攻击 这样 吕布一定能被攻破
  于是荀攸献了水淹之策
  曹军引沂水灌进下邳城 大水冲垮了城墙 吕布军队不战而垮 吕布被活捉 缢死白门楼
  对于这次战斗 曹操觉得自己完全是依仗荀攸的计谋才成功的 连连称赞荀攸 即使是颜子 宁武这样的古代大圣贤 也无非如此
  袁绍死后 他的几个儿子为了私利相互争斗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 荀攸随曹操讨伐袁谭 袁尚 到了黎阳 第二年曹操又去征伐刘表 正在这时 袁谭袁尚兄弟二人为争夺冀州发生内讧
  为了打败自己的弟弟 袁谭派人到曹操军中请求归降 要求曹操帮助自己 曹操请谋士大臣商议 大多数人认为应当先讨平刘表 认为刘表强大 而袁谭 袁尚不仅不团结相互之间争斗不息 而且没有智计也没有得力的将领 谋士辅佐 是不足为虑的
  只有荀攸不同意这种意见 他说 刘表父子如同猪狗一样 只是看门守家而已 并没有征服天下的雄心壮志 要不然正当天下混乱 大有作为的年头 他怎么会守在江汉之间稳坐不动呢 袁绍曾占据四州地盘 拥有精兵数十万 基础十分雄厚 经过多年的经营 已经赢得了人心 现在他们兄弟相争 正是我们灭掉他们的大好时机 如果我们不接受袁谭的投降使他感到无路可走 再去和他的弟弟讲和 到那时 他们俩人和睦相处 子承父业 那么天下的苦难就不可能平息了 如今他们兄弟相残 势不两立 如果其中有一人被兼并 形成的力量就强大多了会不易对付 应该趁他们内部战乱的时候攻击他们 天下就平定了 可不能坐失良机啊
  曹操听了他的这一番话 真是茅塞顿开 采纳了他的意见 答应了袁谭的要求 出兵打败了袁尚
  袁尚被消灭以后 果然不出荀攸所料 袁谭立即反叛曹操 这样一来 他就势单力孤了 荀攸随从曹操在南皮将袁谭杀死
  荀攸有着超人的智慧和谋略 不仅表现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 也表现在安身立业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 他在朝二十余年 能够从容自如地处理政治漩涡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 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 始终地位稳定 立于不破之地
  三国时代 群雄并起 军阀割据 以臣谋主 盗用旗号的事情时有发生 更有一些奸佞小人 专靠搬弄是非而取宠于人 在这种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 曹操固然以爱才著称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铁腕人物 铲除功高盖主和略有离心倾向的人 却从不犹豫和手软 荀彧身为第一号谋臣 因为死保汉室而不支持曹操做魏公 一样被逼迫自杀别人又当如何呢 荀攸则很注意将超人的智谋应用到防身固宠 确保个人安危的方面 正如史书所载 他深密有智防
  那么 荀攸是如何处世安身的呢 曹操有一段话很形象也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这一特别的谋略 公达外愚内智 外怯内勇 外弱内强 不伐善 无施劳 智可及愚不可及 虽颜子 宁武不能过也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荀攸在从征孙权的途中善终而死 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 对他的品行 推崇备至 被曹操赞誉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 这都是荀攸以智谋而明哲保身的结果
  在人们的印象中 谋略家好像都是白脸的曹操 实际上 历史事实恰恰相反 真正的谋略家往往是由 谋圣 到 谋智 即先从自身的道德素质做起 其谋略才会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从本质上讲 这种谋略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单纯的智谋 而是道德人格
  谋略的深层本质就是人格 世界上绝没有脱离具体人格的所谓技术性的 计谋
  清末的曾国藩深通文韬武略 也深知功名之靠不住和害处 所以他是 以出世的精神 干入世的事业 不把功名放在心上的 成为中国近代少有的 内圣外王 的典范他反复嘱咐儿子曾纪泽要谨慎行事 甚至于大门外不可挂相府 侯府这样炫耀的匾额
  曹操把自己的大儿子曹丕托付荀攸时 就告诫儿子曹丕说 荀公达 人之师表也 你当尽礼敬之
  曹丕对曹操的话铭记在心 荀攸生病 曹丕拜在床下问候 像对父亲一样地尊敬他
  在中国历史上像荀攸这样善始善终的高官不是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01-23 14:39:00 | 只看该作者

许攸

许攸[字:子远][终属:魏]
生卒:?-?

许攸 - 个人档案
个人资料 性别 男
籍贯 [荆州]南阳 [今河南南阳]
容貌 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 将军
家族资料 父亲 未知
母亲 未知
配偶 未知
兄弟姐妹 暂无相关资料
子女 暂无相关资料
相关人物 曹操 袁绍 审配 许褚
曾效力过的势力 魏 袁绍


许攸 - 简明历史传记

许攸年青时与袁绍、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均不被听从,深感不满。官渡之战之际,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而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结果大获全胜。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平定冀州,立有功劳,但许攸傲慢无礼,口无遮拦,最终触怒曹操,被杀。


许攸 - 简明演义传记

许攸年青时与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均不被听从,深感不满。官渡之战之际,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而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结果大获全胜。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到达邺城,口出狂言,轻视曹军将士,被许褚一怒之下杀害。曹操假装生气,却没有惩罚许褚。



许攸的历史评价

◆孔融: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三国志荀彧传》
◆荀彧:许攸贪而不治。《三国志荀彧传》


许攸 - 历史年表
许攸年青时与袁绍、曹操相友善。
184年左右,冀州刺史王芬与许攸等人谋废汉灵帝,立合肥侯,最终以失败告终。
189年,袁绍从董卓初逃出,投奔冀州,许攸跟随,成为袁绍的谋士,力劝袁绍与曹操联盟。
196年,汉献帝东归,许攸劝袁绍迎接汉献帝,袁绍不听,许攸深感不满。
200年,曹操、袁绍开始交战,许攸劝袁绍缓攻曹操,袁绍自以为强盛,不听劝谏,许攸深感失望。许攸贪财,其家人犯法,被审配收治,许攸于是投奔曹操,建议曹操出兵乌巢,结果大获全胜。后袁绍将张郃、高览来降,曹洪表示不信任,许攸出面为其担保。
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平定冀州,立有功劳,但许攸拥兵自重,屡次轻慢曹操,称呼曹操小名,曹操表面上虽嘻笑,心里却很讨厌他。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对左右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得此门。”有人向曹操告发,于是许攸被收押,最终被杀。

以上资料取材于《三国志》、《魏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01-23 14:46:00 | 只看该作者

颜良

姓名: 颜良
字号: 不详
所属: 袁绍
藉贯: 河北
其它相关人物: 袁绍 文丑 曹操 关羽


三国第一冤死之怨念猛将:颜良,袁绍上将,河北名将。大刀金甲,勇武过人。曹操伐袁绍时,颜良三合杀宋宪、一合杀魏续、二十合败徐晃,却因当时投靠了袁绍的刘备的嘱咐无意和关羽拼斗却被关羽袭杀:{三国志演义卷之五 云长策马刺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恰欲问之,马已近前,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督嘱曰:“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喜穿绿锦战袍,骑黄骠马,使青龙大刀,必在曹操处。如见他,可叫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
后来关公走了麦城丢了性命,冤魂不散,罗惯中原版本演义卷十六 王泉山关公显圣写到:且说关公一魂不散,悠悠荡荡,乘云而飞。忽至一处,地名荆门州当阳县一座山,名为五泉山。山上一僧,法名普净,原是汜水关镇国寺长老。是时云游天下,来到此山,见山明水秀,就此结草为庵,每日坐禅参道。止有一小行者,时常下山化饭度日。当夜月白风清,正值三更时分,净禅师在庵巾坐禅,忽闻空中有人大呼:“主人何在?”禅师命行者观之,见空中一人,骑赤免马提青龙刀,左右随从二将, 口中但呼如前言不息。行昔回报禅师,禅师知是关公与关平、周仓也。待云头飞至庵前,禅师以手中麎尾击其座曰:“颜良安在?”夫公闻言,英魂顿悟,即落云下马,又手立于庵前日:“吾师何人?愿求清号。”样师曰:“昔日汜水关前镇国寺中,曾与君侯相会,今日何不识普净也?”公曰:“某虽愚鲁,愿听清诲。”禅师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只以公所行言之;向日白马隘口,颜良并不待与坠相斗,忽然刺之,此人于九泉之下,安得而不恨乎?今日吕蒙以诡计害公,安足较也? 公何必疑惑于是?”公遂从其言,入庵讲佛法,即拜普净禅师为师。后往往显圣,乡人累感其应,因此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

============================================================

颜良 - 简明历史传记


颜良,河北名将。建安四年,袁绍以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准备攻许,次年兵进黎阳,遣颜良攻白马。曹操北救,以荀攸计分兵渡河,引袁绍西应,自率轻兵掩袭白马,颜良仓猝逆战,遂被关羽击斩。
============================================================

颜良 - 简明演义传记


颜良未参加关东联军,使袁绍颇为华雄的猖狂而叹息。绍计逼韩馥,谋夺冀州,耿武欲行刺,颜良斩之。随后与文丑为先锋,击公孙瓒,平定河北。曹袁交兵,颜良统十万精兵为前部,进攻白马,连斩宋宪、魏续,二十合败徐晃,曹军诸将栗然。关羽出战,颜良方欲问时,因赤兔马快,措手不及,被关羽一刀刺于马下而死。

============================================================

颜良 - 历史年表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
袁绍以颜良、文丑为将率,挑选精卒十万,骑万匹,准备进攻许都。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颜良与郭图、淳于琼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袁绍自为后援,曹操北救,以荀攸计分兵渡河,引袁绍西应,自率轻兵掩袭白马,使张辽、关羽先登,颜良仓猝逆战,遂被关羽击斩。

=============================================================

相关描写评价


...袁绍拍股叹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催军未回,得一人在此,岂放华雄施威哉!...”

...宋宪欣然领诺,绰枪上马,直出阵前。颜良横刀力马,貌若灵官,立于门旗下。宋宪径来取颜良,良大喝一声,纵马来迎。战不三合,手起一刀,斩宋宪于阵前。曹操大惊曰:“真勇将也!”魏续曰:“杀吾同伴,愿去报仇!”操许之。续上马持矛,径出阵前,大骂颜良:“吾今杀汝!”良更不答话,交马一合,照头一刀,劈魏续于马下。操曰:“谁敢当之?”徐晃愿出,操令急迎之。徐晃出马,与良战二十合,败回本阵,诸将栗然。操收军,良亦引军退去。

诗曰:千万雄兵莫敢当,单刀匹马刺颜良。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三国志通俗演义》)

沮授: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三国志.袁绍传》)

孔融:颜良、文丑,勇贯三军。(《三国志.荀彧传》)

荀彧: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三国志.荀彧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01-23 14:48:00 | 只看该作者

徐盛

籍贯 [徐州]琅邪莒县 [今山东莒县]
容貌 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 安东将军 芜湖侯
家族资料 父亲 未知
母亲 未知
配偶 未知
兄弟姐妹 暂无相关资料
子女 暂无相关资料
相关人物 暂无其他相关人物
曾效力过的势力 吴


徐盛 - 简明历史传记

徐盛是三国时吴国名将。他在汉末因战乱客居江东,从而开始辅佐孙权。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前后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后来,曹丕大举攻吴,吴国依徐盛的建议在建业外围筑上围墙,曹丕被迫退走。吴黄武年间,徐盛病逝。


徐盛 - 简明演义传记

徐盛是吴国名将,由孙权所设“招贤馆”登用,早期同丁奉共为周瑜帐前护军校尉,护卫周瑜,随周瑜参加了赤壁之战、南郡争夺战,后随孙权参加了合肥之战,随吕蒙参加了袭荆州之战,随陆逊参加了彝陵之战。吴国大大小小的战斗,徐盛多有涉及,屡立战功。后期,徐盛成为驻防吴国东侧的大将,曾献策火攻曹丕亲自率领的魏军,取得大胜。


徐盛的历史评价

陈寿评曰: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01-23 14:48:00 | 只看该作者
汉末,时逢战乱,徐盛客居吴地,以英勇闻名。
[200年],孙权开始执政,任命徐盛为别部司马,授予他士兵五百人,试任柴桑长,对抗黄祖。黄祖的儿子黄射,曾经率几千人进攻徐盛。当时徐盛的手下不到二百人,奋起抗击,杀伤黄射的部队千余人,然后开门主动出战,大败黄射,黄射于是不敢再次入侵。孙权升徐盛为校尉、芜湖令,又征讨临城南阿山贼,有功,升为中郎将,负责训练士兵。
[217年],曹操进攻濡须口,徐盛跟随孙权前去防御。魏军曾经大举进攻横江,徐盛和其他几位将领一起前去征讨。当时乘坐蒙冲,遇到大风,船被吹到敌人控制的江岸。诸将恐惧,没有敢出击的,唯有徐盛带领士兵上岸突击敌人,把敌人击退,并杀伤了一些敌人,风停了便返回吴军营寨。孙权得知后对此大为赞赏。
[221年],孙权向魏国称臣,魏国派邢贞拜孙权为吴王。孙权出都亭来迎接邢贞,邢贞露出傲慢的神色,张昭对此很是生气,而徐盛更加愤怒,对同僚说:“我徐盛和大家不能挺身而出,为国家占领许昌、洛阳,吞并巴蜀,却让我们的君王来与邢贞这样的人来订盟约,这不是耻辱吗?”说完,泪流满面。邢贞听了,对随从说:“江东有这样的将、相,不会久居于人下的。”后来,徐盛升为建武将军,封都亭侯,领庐江太守,赐临城县为奉邑。
[222年],刘备伐吴到达西陵,徐盛攻下刘备的多处屯营,一路立功。同年,曹休出兵洞口,徐盛与吕范、全琮渡过长江前去防守,遭遇大风,船上很多人都落水丧生,徐盛召集残部,与曹休隔江对峙。曹休派部队乘船进攻,徐盛以少抗多,魏军不能取胜,于是双方撤兵。战后,徐盛升为安东将军,封芜湖侯。
[224年],魏文帝曹丕大举攻吴,作出了渡江的姿态。徐盛建议在建业外围筑上围墙,稀疏修一些房屋,墙上设置假箭楼,江中摆上战船。各位将领认为没什么意义,徐盛不听,坚持将计划施行。曹丕到达广陵后,看到围墙惊愕不已。围墙连绵数百里,而长江正在涨水,于是曹丕放弃进攻,引军撤退了。诸将于是十分佩服徐盛。
黄武年间(222-229年),徐盛病逝,儿子徐楷继承爵位并统领部队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8-02-09 15:00:00 | 只看该作者
[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8-09-16 05:55:00 | 只看该作者
[em02][em02][em02]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