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这个德才兼备,品貌具佳的“完人”。其罗贯中塑造的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儒雅风流,被人们津津乐道。空城计,借东风,三气周郎,七擒七纵等,无有不把他推向“神”的地位。今天,我来用我个人的眼光看看这位智慧的化身。 观丞相,就先要提到著名的隆中对策。先来看看荆州这个地方,北有汉水,沔水,南可直达南海郡,东南可连接吴郡,会稽郡,西则通往巴郡,蜀郡,是个用武之地。益州天府之国,地势险要,沃野千里,北有崇山剑阁,可攻可守。诸葛亮的对策主要体现四个方面。 一,消灭较为软弱的二刘势力,占据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 二,改革政治,改善同少数民族的关系,稳定内部,积蓄力量。 三,结好孙权,孤立曹操,形成鼎足之势。 四,抓住有利机会,分兵两路,北伐灭曹,统一天下。 年仅27岁的诸葛亮就能有如此远见卓识,并在不久的赤壁大战之后履行并实现前面三条,实在是有管,乐之才。刘备极为赞同诸葛亮的谋略,从中看到了斗争的广阔前景,非常器重,两人“情好日密”。 李白有诗赞曰: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珉蜀,壮志吞咸京。 再来看看诸葛亮几次经典的用兵。 223年,雍闿发动叛乱之后,越隽郡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高定,牂柯郡的太守朱褒也叛蜀,响应雍闿。叛乱发生之后,诸葛亮非常镇定。他一方面“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巩固内部,准备力量;另一方面派邓芝使吴与孙权恢复盟好,减少外部阻力。225年,吴蜀恢复友好,诸葛亮率兵南征。蜀军分三路前进。诸葛亮率大军进攻越隽郡,先从西路攻击高定叛军。另一路由马忠带领,由僰道向东南攻打牂柯郡。李恢率军从中路向叛乱中心益州郡方向进攻,先吸引和牵制雍闿等人的力量,等待诸葛亮主力军的到来。诸葛亮的西路大军由安上经水路进入越隽郡地区的时候,高定的军队已分别在旄牛,定莋,卑水等地驻垒防守。为了将高定的军队集中到一起,以便全歼,诸葛亮进军卑水以后,就停止前进,诱使高定集结军队决战。等到高定把分散在各地的军队收拢到一起,诸葛亮便以突然的行动,打败了这股叛军,杀死高定。前来救援高定的雍闿被部曲所杀。与此同时,东路的马忠,也打败了朱褒,占领牂柯郡。东西两翼的叛乱势力肃清后,诸葛亮便指挥大军进攻叛乱的最后据点益州郡。诸葛亮率军渡过波涛汹涌的泸水,经过艰苦的行军,终于逼近益州郡。这时,孟获代替雍闿成为叛军首领,继续顽抗。孟获是少数民族首领,在南中地区很有威信和影响。诸葛亮为了更好地解决少数民族和蜀汉政权的关系,采用“攻心为上”的战术,多次和南蛮军作战胜利后,孟获折服:“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也!”诸葛亮获取胜利后,把一些强壮的少数民族男子编为军队,号称“飞军” ,是一支精锐部队。 228年,诸葛亮从汉中北上,开始了“五出祁山”(演义里的六出是算上了魏军因雨退走那次,而诸葛亮兵到祁山只有两次)。第一次诸葛亮否决了魏延的兵出子午谷,命赵云,邓芝率一支军马作为疑兵,据箕谷,摆出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诸葛亮亲率主力,向西北的祁山方向进攻。蜀军兵强将勇,号令明肃,所到之处,势如破竹。位于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响应蜀军,在天水的冀城,姜维投降诸葛亮,关中大震!魏明帝亲自到长安坐镇,先派大将军曹真去郿,防御赵云,又派张合领兵五万西拒诸葛亮。可以说,目前的形式对蜀军是有利的。反观魏延的计谋,从褒中出发,向东北,由子午谷直抵长安。譬如,诸葛亮真用魏延之计,自己从斜谷进攻。先看看地形,赵云疑兵去取郿,未到,就在斜谷受到曹真的阻绕,可以感叹魏军出兵之神速!子午谷长600里,在斜谷的东边,距离更近长安。曹真出兵之快,很有可能在魏延未到,或未克长安就已经赶到。
从褒城到箕谷,通过斜谷,取郿然后到长安,这个距离,和从褒到骆谷,经过子午谷到长安,距离相差无几。唯一的区别在于:斜谷到长安路上有郿,厔可据坚而守.历史上,赵云未到郿曹真已经出发,可以想象,魏在这两郡上的兵力布防是很虚弱的.然而,子午谷到长安却是一片旷野,但要注意的是,魏延是小股人马,有一万的说法,也有五千的说法,反正是不过万人.长安自古就是都城,必定固若金汤,深壑高墙,既然曹真有足够的时间到郿抵抗赵云,为什么就不能短时间救援长安?况且这里是平原,魏军擅长使骑兵,野战魏延必然吃亏.渭水以南的并州南下出渭水,潼关以东的衮州西进出函谷关,都可成三面夹击之势援救长安.而诸葛亮大军在斜谷会受到张合所阻,到魏延兵败,曹真从西南,出斜谷一起联合张合破诸葛亮,后果很难想象.只有一种可能,魏国不知道有子午谷这条小路,就和阴平一样.可是联系后来曹真攻蜀,由于子午道长期没有人修理,栈道难行,说明魏军并不是完全不知道有这么条小路,况且攻城需以一当十,魏延那点兵力够用吗?魏延是寄希望于诸葛亮能和他会师于长安,然后东据潼关.如果不是诸葛亮识人错误,用了马谡,这次兵出祁山,结果如果,很难说,但我肯定,蜀国是占了垄右的一大片地.
二出祁山是诸葛亮趁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出散关,包围陈仓.陈仓虽然是小城,但地势险要,曹真早就派郝昭在此防守,蜀军多次进攻被打退,后来粮食发生困难,援兵又至,不得不退兵回汉中,并在途中用伏兵打败追兵,杀死王双.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他派陈式攻打武都,阴平二郡.郭淮领兵来救,被打败,蜀军占领二郡,诸葛亮对当地的少数民族进行了安抚工作,然后留下将士据守,自己回汉中.第四次出祁山,魏明帝调驻守荆州的司马懿来西线督军迎击蜀军.诸葛亮留下王平带部分军队继续攻打祁山,自己率主力迎战司马懿,在上邦打败郭淮,费曜,然后东上迎击司马懿.司马懿凭险而守,拒不出战.后来,在众将的一再要求下,司马懿只好出战.五月间诸葛亮派大将魏延,高翔,吴班领兵迎击,大败魏军.司马懿与张合会兵一处,退兵保营,不再出战.此时,李严由于督促粮草的失误,欺上瞒下,骗诸葛亮退军.司马懿派张合追击,在木门被杀死.期间经过几年的征战,诸葛亮决定“休士养民”,积蓄力量。234年春,最后一次出兵,司马懿背水构筑营垒阻挡。双方在渭水南岸对峙。司马懿仍然坚守不出,这年的8月,诸葛亮病重,终于在五丈原与世长辞了,终年54岁。蜀军秘不发丧,司马懿怕遭到诸葛亮的暗算,在蜀军退兵的时候不敢擅自追击。 杜甫的诗赞曰: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几番用兵,拿到后人手中,抨击他穷兵黩武。我则不然,西蜀是偏远小国,能力不足抵抗东吴和北魏。从丞相的几次用兵,无有不克,无果而反,乃是内部不稳定以及国力亏空所致。担当身前事,何计身后评呢?诸葛亮为西蜀的治理可谓费尽心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