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记载不见于三国两晋时期的著名史籍,三国志、汉晋春秋、华阳国志均不载。连因“极多时讳、殊非实录”而名声欠佳的魏书、魏略等都不见载。不仅如此,上述史书不但未记载此事,相反却记载了张郃殁于此役一事,不神吹魏国获此大胜,相反却记载大将之亡,太过不合常理。尤其是魏书、魏略,能神吹到曹操赤壁是自个烧船撤军,并非大败于孙刘联军之手,居然魏军在司马领导下的此等大胜连一个字都没提到。而且诸史料都可看出张郃是因为追赶孔明,中蜀军埋伏,被箭而死,要是能从蜀军区区伏兵里面连砍带抓几万人,也真难为司马用兵如神了。 另外,三国志作者陈寿、汉晋春秋作者习凿齿、华阳国志作者常璩,皆为晋臣,本朝宣帝若真获此大胜,不加任何大肆鼓吹,仅仅如实记载已是颇为难得,可称良史,怎敢故意忽略不记?不是想试试司马皇帝的刀快不快吧?若说其中一位失心疯了还可言偶然,三位一齐疯了,这也太过玄乎。非但如此,汉晋春秋不但不记载此事,反过来却记载了孔明此役斩司马甲首三千级、获玄铠、角弩极多一事——不但不记载本朝祖宗狂胜,反过来却记载其大败——考虑到嵇康写了封《与山巨原绝交书》就给司马昭喀嚓了,这个习凿齿为何没因为对司马宣王造谣惑众给拖出去剁了捏?
最后,孔明街亭一役战败,尚戮马谡谢众,自贬三级,为何蜀汉此次大败,全国上下一点动静也没有?蜀汉史料为何均不载此事?若说是官方消息封锁的好,按蜀汉此时户九十万、孔明出师十万,被俘斩二万计算,损兵五分之一,几乎蜀汉家家户户都有丧事,瞒得过来么?想来那被俘斩的n多蜀军都是到老的光棍,没家没业,往地里一埋就everything is OK的。再说后来孔明隔了两年就又出兵五丈原伐魏,横看竖看,也看不出蜀汉元气大伤的架势。
事实上,比司马俘斩孔明万计更邪乎的记载还有,晋朝鼓吹曲《宣受命》居然说孔明是被司马吓死的,曹魏鼓吹曲中破马超一段《平关中》还说斩首马超“级万亿” [35]——乖乖,全地球人给曹操老大剁了都凑不够,还得拽上几个河外星系的——呵呵,可劲吹吧,反正不上税。可想而知,在中国素来成王败寇的前提下,这个“俘斩万计”的水分有多大。也不知是哪位晋朝臣子在自个写的马屁文字中意淫了几句,然后晋书某作者不加鉴别,顺手抄上,以至流毒至今。
六、秋风五丈原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孔明联合东吴[36],最后一次出师北伐,以流马运粮,由斜谷出,与司马对峙于渭南五丈原。此次北伐,为解决蜀军运粮困难问题,孔明破天荒的采取了在魏国境内屯田的战略举措。
看到蜀军竟然大咧咧的在自己眼皮底下屯田,司马心里之别扭,可想而知。然想到三年前自己曾被孔明认真修理一番,万丈怒火,却也不得不冷却冷却。无奈之下,只好坚守不出,甚至在孔明送其巾帼衣物、肆加羞辱之后,也只得玩了一套千里请战的把戏——先向魏明帝数次请战,魏明帝也是出于全局考虑,命令辛毗前往前线,制止魏军出战[37]——这样一来,司马更有理由坚守不出,又可借机弹压军中不满情绪,可谓一举两得[38]。后来蜀汉使臣使魏时,言谈中不慎泄露了孔明身体状况欠佳的军事机密(读史及此,颇有想扁了这个二百五使臣的冲动)[39],司马认定孔明已来曰无多,更是坚定了固守的信心。
有相当一部分朋友认为,司马这种做法,全是为自身考虑,务在保全自己,毕竟“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烹”,魏国重用司马,全因孔明西线的军事威胁,若司马击灭孔明,则自身即无利用价值,恐怕就要被烹了——说起来倒像是司马深谋远虑,其实不然。孔明殁后,司马不但没有被烹,而且还受命东征公孙渊,与魏明帝言谈间,颇为自信满满,哪有什么韬光养晦的架势——这时他怎么不怕被烹了?征伐期间魏明帝更是对其信任有加[40],后来更是和曹爽一齐成为魏明帝的二位托孤大臣。横看竖看,也没有司马要被烹的架势——毕竟此时天下远未平定,魏帝总不能因为刚去了某心腹大患就开始烹人。
其实司马坚守不出,未必全是胆怯。孔明在魏军三路伐蜀时,也没选择主动出击敌军主力,不过呆在家里看着魏军美滋滋的洗了一顿淋浴而已。不过考虑到司马和孔明的交战史,司马一直没有占孔明上风,反而损兵折将不断,上面已经提到汉晋春秋记载司马被孔明斩甲首三千级,中军使用的高级防具、武器(玄铠、角弩)损失极多,后来司马派大将张郃追赶孔明,更是断送了张郃残生,一代名将就这么变成了蜂窝煤,如果当时是司马亲自去追的话——想来司马念及这一点,脊背都会直冒冷汗。这就客观说明了司马并非单单是出于战略考虑避而不战,也实在是有没把握与孔明交兵并战而胜之的原因在内。诸位不妨换位思考一下,若是在下率领同样数量的蜀军与司马对峙五丈原,司马还会同样避战不出否?恐怕是在下的脑袋早被扔到魏明帝面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