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信步漫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一策一表一尽瘁,千古一相一卧龙(转)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11:33:00 | 只看该作者
该记载不见于三国两晋时期的著名史籍,三国志、汉晋春秋、华阳国志均不载。连因“极多时讳、殊非实录”而名声欠佳的魏书、魏略等都不见载。不仅如此,上述史书不但未记载此事,相反却记载了张郃殁于此役一事,不神吹魏国获此大胜,相反却记载大将之亡,太过不合常理。尤其是魏书、魏略,能神吹到曹操赤壁是自个烧船撤军,并非大败于孙刘联军之手,居然魏军在司马领导下的此等大胜连一个字都没提到。而且诸史料都可看出张郃是因为追赶孔明,中蜀军埋伏,被箭而死,要是能从蜀军区区伏兵里面连砍带抓几万人,也真难为司马用兵如神了。
另外,三国志作者陈寿、汉晋春秋作者习凿齿、华阳国志作者常璩,皆为晋臣,本朝宣帝若真获此大胜,不加任何大肆鼓吹,仅仅如实记载已是颇为难得,可称良史,怎敢故意忽略不记?不是想试试司马皇帝的刀快不快吧?若说其中一位失心疯了还可言偶然,三位一齐疯了,这也太过玄乎。非但如此,汉晋春秋不但不记载此事,反过来却记载了孔明此役斩司马甲首三千级、获玄铠、角弩极多一事——不但不记载本朝祖宗狂胜,反过来却记载其大败——考虑到嵇康写了封《与山巨原绝交书》就给司马昭喀嚓了,这个习凿齿为何没因为对司马宣王造谣惑众给拖出去剁了捏?

最后,孔明街亭一役战败,尚戮马谡谢众,自贬三级,为何蜀汉此次大败,全国上下一点动静也没有?蜀汉史料为何均不载此事?若说是官方消息封锁的好,按蜀汉此时户九十万、孔明出师十万,被俘斩二万计算,损兵五分之一,几乎蜀汉家家户户都有丧事,瞒得过来么?想来那被俘斩的n多蜀军都是到老的光棍,没家没业,往地里一埋就everything is OK的。再说后来孔明隔了两年就又出兵五丈原伐魏,横看竖看,也看不出蜀汉元气大伤的架势。

事实上,比司马俘斩孔明万计更邪乎的记载还有,晋朝鼓吹曲《宣受命》居然说孔明是被司马吓死的,曹魏鼓吹曲中破马超一段《平关中》还说斩首马超“级万亿” [35]——乖乖,全地球人给曹操老大剁了都凑不够,还得拽上几个河外星系的——呵呵,可劲吹吧,反正不上税。可想而知,在中国素来成王败寇的前提下,这个“俘斩万计”的水分有多大。也不知是哪位晋朝臣子在自个写的马屁文字中意淫了几句,然后晋书某作者不加鉴别,顺手抄上,以至流毒至今。

六、秋风五丈原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孔明联合东吴[36],最后一次出师北伐,以流马运粮,由斜谷出,与司马对峙于渭南五丈原。此次北伐,为解决蜀军运粮困难问题,孔明破天荒的采取了在魏国境内屯田的战略举措。

看到蜀军竟然大咧咧的在自己眼皮底下屯田,司马心里之别扭,可想而知。然想到三年前自己曾被孔明认真修理一番,万丈怒火,却也不得不冷却冷却。无奈之下,只好坚守不出,甚至在孔明送其巾帼衣物、肆加羞辱之后,也只得玩了一套千里请战的把戏——先向魏明帝数次请战,魏明帝也是出于全局考虑,命令辛毗前往前线,制止魏军出战[37]——这样一来,司马更有理由坚守不出,又可借机弹压军中不满情绪,可谓一举两得[38]。后来蜀汉使臣使魏时,言谈中不慎泄露了孔明身体状况欠佳的军事机密(读史及此,颇有想扁了这个二百五使臣的冲动)[39],司马认定孔明已来曰无多,更是坚定了固守的信心。

有相当一部分朋友认为,司马这种做法,全是为自身考虑,务在保全自己,毕竟“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烹”,魏国重用司马,全因孔明西线的军事威胁,若司马击灭孔明,则自身即无利用价值,恐怕就要被烹了——说起来倒像是司马深谋远虑,其实不然。孔明殁后,司马不但没有被烹,而且还受命东征公孙渊,与魏明帝言谈间,颇为自信满满,哪有什么韬光养晦的架势——这时他怎么不怕被烹了?征伐期间魏明帝更是对其信任有加[40],后来更是和曹爽一齐成为魏明帝的二位托孤大臣。横看竖看,也没有司马要被烹的架势——毕竟此时天下远未平定,魏帝总不能因为刚去了某心腹大患就开始烹人。

其实司马坚守不出,未必全是胆怯。孔明在魏军三路伐蜀时,也没选择主动出击敌军主力,不过呆在家里看着魏军美滋滋的洗了一顿淋浴而已。不过考虑到司马和孔明的交战史,司马一直没有占孔明上风,反而损兵折将不断,上面已经提到汉晋春秋记载司马被孔明斩甲首三千级,中军使用的高级防具、武器(玄铠、角弩)损失极多,后来司马派大将张郃追赶孔明,更是断送了张郃残生,一代名将就这么变成了蜂窝煤,如果当时是司马亲自去追的话——想来司马念及这一点,脊背都会直冒冷汗。这就客观说明了司马并非单单是出于战略考虑避而不战,也实在是有没把握与孔明交兵并战而胜之的原因在内。诸位不妨换位思考一下,若是在下率领同样数量的蜀军与司马对峙五丈原,司马还会同样避战不出否?恐怕是在下的脑袋早被扔到魏明帝面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11:34:00 | 只看该作者
事实也的确如此,孔明殁后,魏国长期没有向蜀汉用兵,一方面孔明提拔的继承人蒋琬、费袆、姜维尚在,继续孔明发展蜀汉经济,吏治清廉的政策,蜀汉国力未可小视。另一方面,魏国尚未从孔明北伐对魏国经济的沉重打击中恢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或曰孔明北伐搞垮了蜀汉,然孔明逝世后,魏国为何不立即出兵攻灭蜀汉,而是一直等到孔明的继承人都死光光后十余年才进行呢?答案不言自明。

直到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魏大将军曹爽举兵伐蜀,而且此次伐蜀并非魏国已万事俱备,不过是曹爽利欲熏心,想借此在仕途上大捞一票,对抗司马懿罢了[55]。结果是蜀军严阵以待,曹爽轰轰烈烈伐蜀的结局跟他老爸比,半斤八两而已。后来魏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诛杀曹爽[56],迈出了司马氏篡魏的第一步,此举激起魏国旧臣的强烈反抗,先后发生了淮南三叛,司马氏忙于平定内乱,更是无心加兵蜀汉。直到蜀汉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司马昭才出兵灭蜀,此时,已是孔明逝世三十年后了,蒋琬、费袆早撒手人寰,蜀汉宦官专权,朝政腐败,独剩姜维一木难支——此等局面,总不成还是让孔明北伐来负责任吧?相反,孔明生前的北伐战略布局,加上其继承人的继承和发展,又保蜀汉多生存了许久时曰,直至蒋费二相辞世,蜀汉才走上不归路。

综上所言,孔明在敌我力量众寡悬殊的情况下,生前以一州之地,屡屡欺凌大国,力保蜀汉不亡,已是十分难能可贵,其身后留下的战略布局、治国之策,又让蜀汉多支撑了近三十年。世人可以说孔明北伐确实没有成功,但是至少,孔明不是个失败者。

引注:

1、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先主传)

2、在孔明全面掌握蜀汉军政大任之前,已先后多次指挥军事行动,计有:
1、以军师中郎将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通典·职官志》有云:军师将军,有兵权,资浅者为军师中郎将)
2、(先主)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
3、刘备入蜀,诸葛亮留镇荆州
4、夫人欲将太子归吴,诸葛亮使赵云勒兵断江,留太子——即著名的截江夺阿斗
5、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
6、诸葛孔明至益州,战于石室。
7、诸葛亮定德阳。璋帐下司马蜀郡张裔距亮,败于柏下。
8、刘备东下,与孙权争三郡,留诸葛亮镇蜀中。时曹操取汉中,蜀中大惊,诸葛亮出屯江阳,布置抵抗,迅速控制了局势,使曹操知难而退。
9、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以上6、8条出自《金缕子》——由琅邪中华文化论坛杨文理提供,7出自华阳国志,其余皆出自三国志)

3、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曰破之,明曰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4、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华阳国志》也有相似记载:夏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生虏孟获,置军中,问曰:“我军如何?”获对曰:“恨不相知,公易胜耳。”亮以方务在北,而南中好叛乱,宜穷其诈。乃赦获,使还合军,更战。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思反善。亮复问获,获对曰:“明公,天威也!边民长不为恶矣。”

5、“ 诸葛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於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即为无当飞军。王平任无当监。”(华阳国志)

6、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三国志.诸葛亮传)

7、东汉分十三州:冀、幽、青、并、司、兖、豫、徐、交、扬、荆、益、凉,后又分出雍州,三国时蜀汉占据益州,东吴占据扬州、交州、荆州(偷袭关羽,从蜀汉手中夺得),其余九州均为曹魏占据,其中,荆、扬长江北部亦属魏。(图大,地址见下)
http://www.ty518.com/ycf/ditu/images/dt03.gif

8、甘露……二年夏五月辛未,镇东大将军诸葛诞杀扬州刺史乐綝,以淮南作乱……帝……乃表曰:“昔黥布叛逆,汉祖亲征;隗嚣违戾,光武西伐;烈祖明皇帝乘舆仍出:皆所以奋扬赫斯,震耀威武也。陛下宜暂临戎,使将士得凭天威。今诸军可五十万,以众击寡,蔑不克矣。”(晋书.文帝纪)

9、遣宣王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余万,潜军密进,规向剑阁。(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五事)

10、以曹真欲三道向汉川,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三国志.李严传)
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在者八万。(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五事)
亮率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是其奇者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袁宏论)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吴大鸿胪张俨默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11:34:00 | 只看该作者
11、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三国志.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

12、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三国志.诸葛亮传)

13、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三国志.诸葛亮传)

14、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三国志.诸葛亮传)

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三国志.张郃传)
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三国志.王平传)
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三国志.向朗传)
谡……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三国志.王平传)

15、(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三国志.马谡传)

16、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三国志.马谡传)

17、令曰:“司马法‘将军死绥’ 一,故赵括之母,乞不坐括。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 一魏书曰:绥,却也。有前一尺,无却一寸。(三国志.武帝纪)

18、昭字伯道,太原人,为人雄壮,少入军为部曲督,数有战功,为杂号将军,遂镇守河西十余年,民夷畏服。……亮自以有众数万,而昭兵纔千余人,又度东救未能便到,乃进兵攻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昭又以绳连石磨压其冲车,冲车折。亮乃更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堑,欲直攀城,昭又于内筑重墙。亮又为地突,欲踊出于城里,昭又于城内穿地横截之。昼夜相攻拒二十余曰,亮无计,救至,引退。(三国志.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

19、司马宣王治水军於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召郃到京都。……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郃知亮县军无谷,不能久攻,对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曰。”郃晨夜进至南郑,亮退。(三国志.张郃传)

20、真以亮惩於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三国志.曹真传)

21、《水经注.渭水注》——亦见于诸葛亮集,由琅邪中华文化论坛杨文理提供

22、休果信鲂,帅步骑十万,辎重满道,径来入皖。鲂亦合众,随陆逊横截休,休幅裂瓦解,斩获万计。鲂初建密计时,频有郎官奉诏诘问诸事,鲂乃诣部郡门下,因下发谢,故休闻之,不复疑虑。(三国志.周鲂传)

23、由琅邪中华文化论坛辽东管宁提供

24、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三国志.曹真传)
八年秋,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阪,大雨道绝,真等皆还。(三国志.后主传)
与曹真伐蜀。帝自西城斫山开道,水陆并进,溯沔而上。(晋书.宣帝纪)

25、子午之役,霸召为前锋,进至兴势围,安营在曲谷中。蜀人望知其是霸也,指下兵攻之。霸手战鹿角间,赖救至,然后解。(三国志.夏侯渊传附夏侯霸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26、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三国志.魏延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11:34:00 | 只看该作者
27、建兴八年,(懿)与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将费瑶,徙亭侯,进封高阳乡侯,迁左将军。(三国志.杨戏传)

27、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三国志.诸葛亮传)

28、汉晋春秋曰: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於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余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29、遣宣王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三十余万(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五事)

30、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晋书.宣帝纪)

31、自注:甲首指带甲士兵的首级。带甲士兵显然属于高级部队,不同于一般士兵。玄铠、角弩时皆为中军装备之高级护具、武器。此战单单带甲士兵的脑袋就被砍了三千,其他一般兵士死亡、杀伤还没计算在内,加上中军高级货色被蜀军缴获如此之多,可想而知战况之激烈,也可以想象这次战斗司马被扁的有多惨。

32、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一。一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三国志.张郃传)

33、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三国志.王平传)

34、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晋书.宣帝纪)

35、《古今乐录》曰:“《宣受命》,言宣皇帝御诸葛亮,养威重,运神兵,亮震怖而死。”
“宣受命,应天机。风云时动,神龙飞。御诸葛,镇雍、梁。边境安,夷夏康。务节事,勤定倾。揽英雄,保持盈。渊穆穆。赫明明。冲而泰,天之经。养威重,运神兵。亮乃震毙,天下宁。”
《晋书·乐志》曰:“改汉《将进酒》为《平关中》,言曹公征马超,定关中也。”
“平关中,路向潼。济浊水,立高墉。斗韩、马,离群凶。选骁骑,纵两翼,虏崩溃,级万亿。”——由琅邪中华文化论坛辽东管宁提供

36、嘉禾三年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三国志.吴主传)

37、先是,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明帝终不听。是岁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三国志.辛毗传)

38、亮自至,数挑战。宣王亦表固请战。使卫尉辛毗持节以制之。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於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39、亮使至,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晋书.宣帝纪)

40、及辽东太守公孙文懿反,征帝诣京师。天子曰:“此不足以劳君,事欲必克,故以相烦耳。君度其行何计?”对曰:“弃城预走,上计也。据辽水以距大军,次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天子曰:“其计将安出?”对曰:“惟明者能深度彼己,豫有所弃,此非其所及也。今悬军远征,将谓不能持久,必先距辽水而后守,此中下计也。”天子曰:“往还几时?”对曰:“往百曰,还百曰,攻百曰,以六十曰为休息,一年足矣。”(晋书.宣帝纪)
及宣王至辽东,霖雨不得时攻,群臣或以为渊未可卒破,宜诏宣王还。帝曰:“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曰待也。”(三国志.明帝纪)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11:34:00 | 只看该作者
41、杨仪翟畸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42、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43、以上皆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及裴松之注

44、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於是始从之。(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45、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三国志.蒋琬、费袆传)

46、禅……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余物称此。(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引王隐蜀纪)

47、诏曰:“孙皓穷迫归降,前诏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犹愍之,其赐号为归命侯。进给衣服车乘,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三国志.三嗣主传)

48、初,帝议遣宣王讨渊,发卒四万人。议臣皆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三国志.明帝纪)

49、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晋书.宣帝纪)
孚以为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晋书.宗室传)

50、是时,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三国志.明帝纪)

51、帝方脩殿舍,百姓劳役,毗上疏曰:“窃闻诸葛亮讲武治兵,而孙权巿马辽东,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备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今者宫室大兴,加连年谷麦不收。诗云:‘民亦劳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唯陛下为社稷计。”(三国志.辛毗传)
是时大司马曹真伐蜀,遇雨不进。阜上疏曰:“……今年凶民饥,宜发明诏损膳减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7-12-12 11:32:00 | 只看该作者
顶你!!!!!!!!!!!!!!!!!!!!!!!!!!!!1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