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3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诸葛亮的投机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0-05 12: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剑歌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谁也不能否认,诸葛亮是有才华的。但才华横溢的诸葛亮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却走的是一条投机之路。

  什么是投机?投机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把胜利寄托在对手的失算上,却丝毫不考虑天时、地利、人和。

  诸葛亮的第一次投机是投靠刘备,并获取刘备的信任。尽管《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都有关于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但史家对此是有所争议的。有学者认为,是诸葛亮先去向刘备推销了自己,然后刘备才反过来主动邀请诸葛亮的。

  按下上面这个有争议的故事不说,单讲诸葛亮的《隆中对》。这本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战略方案,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隆中对》存在致命的缺陷。但就是这么一个闭门造车弄出的玩艺儿,却打动了刘备,使刘备对诸葛亮五体投地。也使后人把《隆中对》奉若致宝,甚至还把它编进了教科书中。可以说,诸葛亮的第一次投机成功了。

  在这以后,诸葛亮又进行了多次投机,比如承诺把荆州归还给东吴但又故意拖延;命令关羽攻打樊城以解荆州困局,但却不派兵增援关羽;远征南蛮,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等等。只可惜这些投机大都收效不佳,有的还招致惨败结局。

  诸葛亮对东吴失信,导致孙权投靠曹操,而孙刘联盟则进入了最低潮时期;关羽攻打樊城,使得荆州后防空虚,结果被东吴人吕蒙钻了空子,于是,荆州被东吴占领,关羽也被杀害;七擒孟获虽然取得胜利,但动用五十万人马,数十员大将,耗费9个月时间,还烧死南蛮人三万藤甲兵,使得安抚少数民族的计划泡汤,七擒孟获失去了“心战”的意义;六出祁山则更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投机行动,不仅连年出兵却无功而返,还耗尽了蜀国的国力,最终导致了蜀国的衰败和灭亡。

  总之,除了第一次投机获取刘备信任外,诸葛亮的其他投机行为基本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交锋,就像两个人下棋,诸葛亮明知自己实力不济,但却偏要和对方下棋,还幻想着对方可能会出昏招。总之是把胜利寄托在对方的误算上。

  司马懿这个人,是一个长线投资者,他的每一次出战都是依靠了强大的天时、地利、人和,最大程度地调配了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诸葛亮希望司马懿出昏招,可司马懿却表现的滴水不漏。所以,诸葛亮在司马懿面前的投机大多以失败而告终了。

  中国人喜欢自作聪明,所以常常不自量力地去投机。中国人甚至敢在神仙面前进行投机,这从我国传统民俗中就可窥见。比如送灶,腊月二十三日,老百姓认为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所以家家户户都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据说这样可以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

  清朝义和团,开始是一帮练气功的人,后来不知怎么,就相信自己具有刀枪不入的特异功能了,于是决心扶清灭洋,以血肉之躯冲向枪林弹雨。结果投机失败,义和团付出了血流成河的代价。

  前些年中国又一次兴起了特异功能热,这次的大师们比义和团还要玄乎,据说能改变导弹的航向,更别说治病救人了。按照大师的理论,似乎中国人不需要辛辛苦苦搞科技,只要大家好好练功便能屹立于世界了。这种投机理论还真唬住了不少人,甚至连一些真正的科研工作者也都相信了特异功能。庞大的练功队伍,说明了中国人普遍存在的投机心理。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10-05 12:10:00 | 只看该作者

毛泽东评点诸葛亮的败因

作者:剑歌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毛泽东在召开会议时喜欢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方面说明他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以为然,另一方面说明他非常重视集体的智慧。

  在那个人们对诸葛亮敬若神灵的时代,毛泽东能将诸葛亮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体现了一位军事家足够的智慧。当人们感叹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时”,并且纷纷为诸葛亮的失败寻找借口的时候,毛泽东心中已经非常明白:诸葛亮之败怨不得天时,怨只怨诸葛亮自己还不够聪明。

  在分析诸葛亮的失败原因时,毛泽东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毛泽东之所以说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是因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乍一看,荆州、益州两路出击是一个颇有诱惑性的方案。但毛泽东却很清楚,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隆中对”实施的结果便是,关羽所镇守的荆州被孙权军团偷袭得手,而且关羽父子也命丧孙权手中。可以说,蜀汉衰亡的祸根在于“隆中对”。

  毛泽东所说“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这“三分兵力”依次展开,前两次分兵都失败得很惨,导致蜀汉元气大伤,而诸葛亮的北伐本钱也便所剩无几。所以,毛泽东叹道: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借用“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华容道”等故事情节,使得诸葛亮几乎成了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而实际上,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应该非周瑜莫属。

  翻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04页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大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在这段话中,毛泽东把赤壁之战定义为“吴魏赤壁之战”,说明他并不认为刘备、诸葛亮对赤壁之战有多大贡献。

  一九五三年,毛泽东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中说:“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时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这段话表明了毛泽东的立场,他认为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是周瑜,而并非诸葛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7-10-08 08:32:00 | 只看该作者

诸葛亮也是人,是人都会犯错误,是人就会有失误。

我这么英明,不也是时常犯点小错误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7-10-08 13:3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飘逸之苏在2007-10-8 8:32:00的发言:

我这么英明,不也是时常犯点小错误吗?

言之有理,我也经常出错。

前天PK时,我要在长安出刀营,去下扶风的主,我带了15的龙马,结果2下居然没到扶风的53(还差一格),气得我要死。

是我在长安出兵出在了33,晕哦!

[em06][em06][em06][em06][em06]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10-09 08:35:0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还有好多类似他们的团友,捐献了不少好东东和汗,这都是我们团的精华,也向你们致以最最最崇高的敬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09 08:57:00 | 只看该作者

诸葛亮聪明,太阳更厉害哦,一会就被你占领了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10-09 11:2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信步漫游在2007-10-8 13:34:00的发言:

言之有理,我也经常出错。

前天PK时,我要在长安出刀营,去下扶风的主,我带了15的龙马,结果2下居然没到扶风的53(还差一格),气得我要死。

是我在长安出兵出在了33,晕哦!

[em06][em06][em06][em06][em06]

嘎嘎,你狠!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0-09 11:29:00 | 只看该作者

啊....................倒~了,狠不起来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