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本帖前请先看http://bbs.sgconline.com.cn/viewthread.php?tid=144005,否则可能觉得接不上
下面进入正题
首先,赵云的勇武不必多说,长板坡七进七出无人能敌,固然有曹操爱才之心相护,或许曹操还有单枪匹马不足以改变整个战场态势的考虑,但能在万军之中纵横自如,足以说明他的用武。
接下来,要讨论的是赵云为什么很少领兵打仗。
纵观整个三国志(不要看《三国演义》,那东西很多东西都是编的,包括关羽斩华雄,当时两个人根本没在一个地方,也就无从斩起),赵云领兵打仗很少,即使领兵,也很少作为主力军团参战,为什么呢?先不说赵云,说说马超。
马超兵败去投刘备,见刘备后的称呼是“玄德”,而不是“玄德公”,就差这一个字,张飞就要跟马超拼命,说是马超不尊重刘备,为什么会这样?这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起。
隋唐以前,包括汉朝,门阀贵族的实力相当庞大,几乎所有的官员选拔全部是从氏族中出来的,造成的结果就是氏族势力盘根错节,很多朝廷的政策法令往往会因为氏族的参与而改变,而平民基本上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这样的情况下,门阀的地位要远远高出平民,甚至门阀内部也分了等级。
马超本人好像是羌族人,大概在现在的甘肃一带,严格来说只能说是土豪,而不能列入传统氏族,而当时氏族对等级非常看重,而刘氏家族是当时的皇族,属于等级最高的阶层,所以马超喊这一声就犯了大忌,惹得张飞当场暴怒,导致马超后来基本上也没领过什么兵,基本上算是郁郁而终。包括庞统,去投刘备也只得了个县令的职位,难道是刘备笨?还是他真的长得太丑?都不是,原因就是他没有社会地位,就是所谓的氏族关系。
赵云,比马超的社会地位更低,虽然他谨慎小心,但是他的出身在当时决定了不可能得到很高的位置,所以很少领兵打仗是必然的情况。这一点是导致赵云很少领兵的根本原因。连张飞都能领军,赵云却领不了军?
直到后期,蜀将大量凋落,不得以启用赵云,当时赵云具体岁数记不清楚了,但须发尽白,才得以领兵。跟曹真一战,个人认为不能作为赵云无统帅能力的表现,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诸葛亮也败过,不能用一次的失利就抹煞一个人的全部能力。
孙子兵法说过:以正胜,以奇合。真正的战争,应该是靠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偶尔运用计谋取胜的。所以说: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赵云统军没有很大的名声似乎也能从这得到解释。像诸葛亮刚出山的时候那样频繁使用计谋是不得已而为之,最后在曹军的强大实力前还是不得不选择了撤退。
说到这,不得不说另外一个人:诸葛亮。
蜀国中期可以说是兵多将广,实力很强,但是到了后期就变成了兵多将“光”,基本无可用之人,为什么?诸葛亮是“相父”,权力之大,连刘禅也不敢拂逆。权力大不是问题,问题在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有的事情他全部操办,别人根本插不进去手,也不敢插手。(到诸葛亮死了以后,刘禅立刻开三司(大概是三司,记不清楚了),将宰相的权利分给不同部门。)导致的结果就是各级官员得不到锻炼,能力无法提升,只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廖化这个人年少时也很聪明,最大的失误也许就是纸上谈兵,但这还是诸葛亮一手遮天造成的。由于诸葛亮太强,很多将领得不到锻炼,再加上赵云长期担任警卫任务的职责,所以赵云的统兵能力可以说在投入刘备手下后,提升的有限,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毕竟打了这么多年仗,一点不懂事不可能的,起码要比张飞强吧。
至于赵云参与政治斗争,这个我认为不太可能。赵云的性格很谨慎,冷静,镇定。诸葛亮的地位无人可以动摇,这一点蜀中的任何人都应该清楚,赵云不会笨到连这一点都看不出来,更何况说他在五虎将相继凋零以后才介入政治斗争,我觉得更不可信,实力强大的时候不参与,等到自己手上的筹码都没了才介入,无论如何都不能解释。勤能补拙,但是不聪明绝对成不了顶尖高手,相信聪明的赵云绝对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0 18:41:4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