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剑歌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谁也不能否认,诸葛亮是有才华的。但才华横溢的诸葛亮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却走的是一条投机之路。
什么是投机?投机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把胜利寄托在对手的失算上,却丝毫不考虑天时、地利、人和。
诸葛亮的第一次投机是投靠刘备,并获取刘备的信任。尽管《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都有关于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但史家对此是有所争议的。有学者认为,是诸葛亮先去向刘备推销了自己,然后刘备才反过来主动邀请诸葛亮的。
按下上面这个有争议的故事不说,单讲诸葛亮的《隆中对》。这本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战略方案,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隆中对》存在致命的缺陷。但就是这么一个闭门造车弄出的玩艺儿,却打动了刘备,使刘备对诸葛亮五体投地。也使后人把《隆中对》奉若致宝,甚至还把它编进了教科书中。可以说,诸葛亮的第一次投机成功了。
在这以后,诸葛亮又进行了多次投机,比如承诺把荆州归还给东吴但又故意拖延;命令关羽攻打樊城以解荆州困局,但却不派兵增援关羽;远征南蛮,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等等。只可惜这些投机大都收效不佳,有的还招致惨败结局。
诸葛亮对东吴失信,导致孙权投靠曹操,而孙刘联盟则进入了最低潮时期;关羽攻打樊城,使得荆州后防空虚,结果被东吴人吕蒙钻了空子,于是,荆州被东吴占领,关羽也被杀害;七擒孟获虽然取得胜利,但动用五十万人马,数十员大将,耗费9个月时间,还烧死南蛮人三万藤甲兵,使得安抚少数民族的计划泡汤,七擒孟获失去了“心战”的意义;六出祁山则更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投机行动,不仅连年出兵却无功而返,还耗尽了蜀国的国力,最终导致了蜀国的衰败和灭亡。
总之,除了第一次投机获取刘备信任外,诸葛亮的其他投机行为基本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交锋,就像两个人下棋,诸葛亮明知自己实力不济,但却偏要和对方下棋,还幻想着对方可能会出昏招。总之是把胜利寄托在对方的误算上。
司马懿这个人,是一个长线投资者,他的每一次出战都是依靠了强大的天时、地利、人和,最大程度地调配了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诸葛亮希望司马懿出昏招,可司马懿却表现的滴水不漏。所以,诸葛亮在司马懿面前的投机大多以失败而告终了。
中国人喜欢自作聪明,所以常常不自量力地去投机。中国人甚至敢在神仙面前进行投机,这从我国传统民俗中就可窥见。比如送灶,腊月二十三日,老百姓认为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所以家家户户都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据说这样可以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
清朝义和团,开始是一帮练气功的人,后来不知怎么,就相信自己具有刀枪不入的特异功能了,于是决心扶清灭洋,以血肉之躯冲向枪林弹雨。结果投机失败,义和团付出了血流成河的代价。
前些年中国又一次兴起了特异功能热,这次的大师们比义和团还要玄乎,据说能改变导弹的航向,更别说治病救人了。按照大师的理论,似乎中国人不需要辛辛苦苦搞科技,只要大家好好练功便能屹立于世界了。这种投机理论还真唬住了不少人,甚至连一些真正的科研工作者也都相信了特异功能。庞大的练功队伍,说明了中国人普遍存在的投机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