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经济 曹操迎献帝于许昌后,以「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为方针,在许昌附近实行屯田。结果「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因此,曹操设置田官于各州郡内,招募流民屯田,把屯田制加以推广,以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所做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境况。正因屯田制之成功,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正因采取屯田措施,使北方的社会转向稳定,终达至「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蜀国经济 蜀自古以来已有天府之国的美名,汉高祖能得天下亦靠此地物质丰厚为根本。 但东汉末年,刘焉父子先后担任益州牧,用以宽制宽之政策以治蜀,逐引致豪强垄断土地及山泽资源,因而减低税收。 自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及法正一改以往弊政,打击豪强,并曾采用闭关息民,务农殖谷。又在都江堰设堰官,管理农田水利工程,并推行屯田,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此外。孔明及法正对冶铁、煮盐、织绵等重要手工业,实行公营,并设立专职官员加强管理。以上一连串措施,使国家税收大大增加,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条件。 后来关羽失荆州,刘备讨伐东吴败亡,使蜀国面临崩溃边沿,故孔明在经济方面扩大手工业官营范围,提高蜀绵生产量,以助加快恢复国力之步伐。 吴国经济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地方连年征战,地方残破,北方人民携家渡江以避难。 北方难民不乏富商大贾,他们由北方走难到江南同时,带备了生产技术与文化,为当时贫困的江南带来新血。 原本东吴农耕技术十分落后,尚未懂得牛耕。 及后生产技术注入,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提高,人口亦因此渐渐增加,一改以往地广人稀的境况。 孙氏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之统治领地渐大,军队亦因此变得庞大,故此粮草军需耗费成为国家支出其中一大部份,为减轻负担,逐实行屯田制,并设置典农校尉和典农都尉。屯田制有分兵屯及民屯。兵屯下之耕者为佃兵,民屯下之耕者为屯田客。 东吴位于长江流域以下,故亦注意兴修水利,以利用水力资源和作军事防备。
东汉十三部州(三国行政区域)
司隶校尉部:治所 河南(今洛阳市东) 辖区 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称为“司州”。 豫州: 治所 谯(安徽亳县) 辖区 今河南南部、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 兖州: 治所 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 辖区 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和江苏西北角。 徐州: 治所 郯(山东郯城县西南) 辖区 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及安徽东北角。 青州: 治所 临锱 辖区 今山东北部及河北东南角。 凉州: 治所 陇(甘肃清水县北) 辖区 今甘肃东南部。 并州: 治所 晋阳(太原市西)今陕西北部,山西大部及内蒙之一部。 冀州: 治所 镐(hao)(河北柏乡县北) 辖区 今河北西南部。 幽州: 治所 蓟(北京城西南)。辖区 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各一部。 扬州: 治所 历阳(安徽和县,后迁寿春) 辖区 今江苏南部、安徽中部、南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 荆州: 治所 汉寿 (湖南常德市东) 辖区 今河南西南部,湖北、湖南二省及黔、桂、粤三省边缘。 益州: 治所 雒(四川广汉县,后迁绵竹,再迁成都) 辖区 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陕西南部及鄂、甘各一隅。 交州: 治所 广信(广西梧州市)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