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我想谈的是基于三国演义的小说而来,而非历史。历史是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的,但小说可以。所以这些憾事自然指小说里的。每个作者写文章都有自己的倾向。罗贯中也不例外。整个三国演义,其重点是向着刘备所代表的蜀国的。喜好自然也随着文章而流露。废话不多,开始吧。
一 凤雏中箭落坡东 庞统与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其智慧自不必多言。这里想谈谈他的死。从我看来,庞统的死,是整个三国演义的转折点,也是蜀国达到高峰而走下坡的开始。为什么这样说呢? 刘备如果肯听庞统之言,在涪城宴刘璋之时而擒下,然后逼刘璋让位,则三分天下早已定矣。及落凤坡庞统身死,刘备痛失右臂,诸葛亮不得已而入川,三国的转折就开始了。太过刚直的关羽北拒曹操,东战孙权,首尾不得顾,战败殉难;张飞急兄仇而被害;刘备报仇七十万大军被烧。蜀国由此走向没落。如果庞统不死,孔明保荆州,则后事未可知也!(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也间接因为刘备出战时身边无谋士所致,一并算入这一条).
二 官渡一战定天下 曹操真正的崛起是由官渡一站而开始的。论势力,此时的袁绍是最大的。曹操的实力与其相去甚远。要不是袁绍不肯听田丰许攸之言,则不会败。若没有许攸背袁绍而献计烧其粮,则天下可能姓袁也不一定。田丰是袁绍的支柱,没了他,本初自然也倾覆了。
三 烧赤壁吴蜀联合 在赤壁之前,曹操的势力大得可怕。如果没有这一战,不出二十年这天下已姓曹了。曹操的败,一方面是由于郭嘉的死,如果有他在,绝对不可能让曹操由此一败,其智商应该不在孔明、士元之下。二是由于曹操过于握拳权,每次他决定的事都是这样--诸将皆拜伏曰:丞相高见,众人不及。......怎么都是拍马屁的人。哎。可见马屁之事,古亦有之啊。呵呵
四 星落秋风蜀国倾 终于说到诸葛亮了。呵呵。可能很多喜欢诸葛亮的人,都会觉得他的死应该排第一吧? 其实孔明虽然聪明,但面对已经快没落的蜀国,可谓只手补天。没有他,蜀国肯定灭的。有他,无非再多支持几年而已。排在第四,当然因为他的名气了:)五丈原禳星失败,孔明延寿不成,三国第一谋士归天,对任何人,包括我们读者都是一大损失啊!
五 邓士载偷渡阴平 严格说起来,这和孔明的死应该也是有莫大的联系的。因为这代表着蜀国的灭亡,事忒大,故独立开来。邓艾奇袭阴平,直接攻击空虚的蜀国内部,导致其速亡。大家是否还记得,半路险处其实是有个大寨防守的,可惜孔明一死,刘禅废之。如果千余兵尚在,邓艾也许就死在那里了.
六 赚曹爽归政司马 曹爽的无能是魏国灭亡的直接元凶.如果当时曹爽听曹羲之言不去畋猎,如果司马懿兵变,曹爽肯听"智囊"桓元则之言挟天子调外兵讨司马懿.而不是甘心做个富翁而已.也不会惨遭灭门.江山又岂会姓司马?
七 孟达欺敌举事败 诸葛亮在外屡战屡胜,魏国自顾不暇.孟达如果在内举事成功,里应外合,则大事济矣.可惜孟达太过轻敌,谋反之事又太过高调,以至事败被诛.诸葛亮兴蜀复汉的梦想终成画饼!
八 何进无谋乱天下 何进这傻瓜,其实是开始最有希望成霸业的.当时袁绍曹操都帮他的,其妹又是太后,天子等于就在他掌握中.可惜白痴就是白痴.先放过了张让,后引董卓入京.导致天下大乱.可惜白白错过当皇帝的好事了.哎.
九 让荆州玄德失算 刘备以仁义服天下.可以有时太过了.让徐州,让荆州,不杀刘璋都是做得过头了.刘表有意将荆州让给刘备,天大的美事.吴蜀最大的矛盾就在荆州.都以为该是自己的.如果当时刘备接下荆州,与孙吴共破曹操于赤壁,则后来那么多遗憾的事可能也就不会发生了.所以做事一定要有个度的!
十 仗马快关羽立大功 颜良文丑难瞑目 呵呵,这其实是凑数的啦.不过,这也是我比较遗憾的,虽然不算大事.颜良文丑的表现相信很多人都记得.想徐晃多猛一将,二十回合就败给颜良了,可见厉害.文丑能齐名想来也不弱.二者武艺多半不在关羽之下.却输在一匹马上.太郁闷了.如果让他们有机会与三国其他名将一战,真不知道胜负谁属呢!
听雨的思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