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开学第一篇:遭遇易中天:<品三国>算成果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09-09 17: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遭遇易中天:《品三国》算成果吗?

易中天是教授,敝人也是教授,但教授 和教授不同。例如8月上旬上海书展期间,有敝人参加的一场新闻发布会突然由原定的4日下午四时提前至上午10时举行,原因是那天下午易中天教授驾到,主办者担心记者们一窝蜂涌去那边,顾彼失此。我演讲了,也签售了,场所和易中天同在中央大厅。但景象当然相形见拙。如果说易氏那场是劈头盖脑的暴风骤雨,敝人的不过是刚淋湿地皮的毛毛雨罢了。或者说人家如日中天,我这边半江夕照也未尝不可。可是说老实话,我非但没生醋意,反倒满心欢喜。欢喜什么呢?首先欢喜三国压倒了彼国的村上春树。想到村上君那低回缠绵孤芳自赏的“小资”家园上方忽有魏蜀吴千军万马呼啸而至,“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心里就有一股说不出来的畅快。何况三国是我最推崇的一部古书;其次欢喜易氏毕竟和我同是教授,而教授、尤其无官无职的平头教授刹那间光芒四射,爆发出了令人目眩的个人能量和公共感召力,足可见社会的开明与进步,作为同行岂有不欢欣鼓舞之理!当然也并非完全没有醋意——同是“又老又丑”的男性教授,人家就有铺天盖地的粉丝,而且粉丝中居然有那么多顾盼生辉花枝招展的靓女!也不光我,任何男人想到这里心里恐怕都要酸溜溜的不是滋味,信不信由你。

但不管怎么说,欢喜绝对是主打情绪。欢喜之余,我不由生出疑问:易教授那本东西能算成果吗?或者说他这坛酒在高等学府果真是“好酒”不成?我基本拒绝任何电视,故无缘睹其荧屏风采,只是随手翻阅了几章印在纸上的《品三国》。翻阅之间,心想有趣固然有趣,但这东西在大学里面是不能算成果的啊!

具体到易教授所在的厦门大学如何我不晓得,但以多数大学里的主流评价体系或曰游戏规则衡量,《品三国》十之八九算不得成果。道理很简单:那不是学术专著。退一步说,假如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或商务印书馆等社科大社出版,也许还能侥幸蒙混过关,而这个样子根本没戏。倘若易氏以例如“诸葛亮夫人黄氏脸上麻子分布状况及数目及深浅度略考”或“曹操截留关羽所爱美女之后两人微妙关系初探”为题写一篇七八千字论文发表在《历史研究》或《文史哲》之类学术刊物上,那不但是响当当的正牌成果,还有三五千白花花的银两可拿。因为事关学术。至于《品三国》,要拿只能到“说书艺人协会”申请。这便是大学,这便是当今大学里普遍实行的成果评价体系。

那么,按理该不该算成果呢?窃以为该算。理由列举如次:一、借用易氏的话说,人文学科的终极目标是为人的幸福服务,因此大凡与此相关的劳作——专著也好演义也好论文也好散文也好——均应以成果视之。不能说娇滴滴的圣女果是成果,傻乎乎的大萝卜(易中天自称“大萝卜”)就不是成果。更不能说“奇异果”(Kiwi fruit)是成果,弥猴桃就不是成果。二、公共知识分子更可贵。恕我贸然,中国大约并不特别缺少专业知识分子,缺少的毋宁说是具有公共关怀意识的、能够满足大众知识渴求、影响大众审美品位和精神趋向的公共知识分子。在某种意义上,中国还没有完成真正的文化启蒙,更需要相当大一部分知识分子走出学术象牙塔亲近大众,向大众播散学问和知识。也就是说,既要有深挖井的研究者,又要有广开渠的布道者,二者俱不可废。三、大学既是学术殿堂,又是知识集散中心,不宜一味强调甚至神化学术专著、学术论文的价值和作用。说起来,条分缕析抽筋拔骨的所谓专著和论文的概念、形式、规范基本是从西方引进的,中国传统学术更注重整体观照,注重直感和悟性以至文采,往往以随想录形式出之。依现今的学术评价规则,诸如《诗品》、《文心雕龙》、《六一诗话》、《人间词话》、《管锥篇》甚至《论语》都算不上成果——钟嵘、刘勰、欧阳修、王国维、钱鍾书甚至孔老夫子统统评不上教授,博导就更不够格了。

故而《品三国》理应算成果。若不算成果,问题不在易中天,而在当下的评价体系。不应由易氏削足适履,而应体系改弦更张。话又说回来,以现在“易言九鼎如日中天”的声望,易中天本人当然不会在乎这个。他在乎的大约更是140万预付银两和14%的版税如何消费。

我这也是瞎操心,但愿。

附记:暑假“关门”期间也有许许多多朋友惠顾,其中有不少人特意留言。我虽未回复,但都一一认真看了。这使得我即使身在人地两生的外地也一点儿不觉得寂寞和孤独。在此谨致以迟延的谢意!也正是因为有朋友的惠顾和留言,我也才提前一个星期“开门”,挂上一篇暑假写的一篇小稿和朋友们交流。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