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9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小议魏延的那块多余的骨头<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8 16: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说起魏延,恐怕那块“反骨”比他自己还要有名,至于那块“反骨”长在他颅骨的哪个地方,恐怕先最先发现这块骨头的诸葛亮也无法正确指出,但是诸葛亮就是凭空以“外科手术”的手段为魏延移植了这块让他终生都抬不起头来的桎梏。
其实魏延的任何一次对刘备有利的行动都可以算是正义的,其实仔细想想,魏延几乎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刘备的事,但是也奇怪,就是被诸葛亮瞧不上。先是刘备携民渡江,到了襄阳东门,欲使刘琮开门放百姓入城,时琮已降曹,蔡瑁张允叱军士乱箭齐发,眼见无辜百姓死伤无计,突然从城中冲出一将,大骂蔡张二人,并抡刀砍死守门将士打开了城门,大叫:“皇叔领兵进城共杀卖国之贼!”这员小将就是魏延。魏延的出场比较不同于其他大将,没有相互引荐中的惺惺相惜,也不是在疆场上一骑突至就人于危难,更不是在计穷之时临危献计以挽狂澜。一出场就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姿态出现在各位看官面前,当然了,也给人一种“叛逆者”的感觉。其实回头来看,魏延的做法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主子懦弱听信谗言,任何一个有骨气的下属都有理由不去保他。本人相信,魏延是非常崇拜刘备的,刘备在荆襄的一系列所作所为,魏延不可能不看在心里,任何一个稍微有点远见人都会觉得刘备是个成大器的人,弃暗投明就变的很正常了。要知道,魏延当时还不是名将,手下估计顶多也就几百个士兵,而且是完全身处在别人的武装势力范围之内。当时刘琮已经投降了曹操,蔡瑁张允又把持重兵,他一旦在这个时候有些举动,很可能就被立即拿下斩杀。可是魏延竟然可以出头痛斥蔡张二人,可见其刚直的性格。而且,魏延叫刘备入城的目的很明确,不是要造反,说句冠冕堂皇的话,就是要他进城主事!这一点和伊籍当初劝刘备“以吊丧为名,前赴襄阳诱刘琮出迎,就便擒下,诛其余党”的初衷是一样的,而且比伊籍先生的文明且实用得多。此时有魏延大开方便之门,刘备占据襄阳似乎如同纸上观文一般。当然,刘备天天“仁德”“仁德”地叫着,自然也不会采纳这个唾手可得的胜利,选择不进城而改投他处。而最最气人的是诸葛亮此时的举动,当初他是完全赞成伊籍的计划的,而且还用近乎吓唬的口气对刘备说:“如不行此事,今曹兵已至宛城,如何拒敌?”说明他很清楚夺下襄阳对刘备的重要性,但此时他看见魏延开了城门,刘备有不入之意,竟然迎合刘备!劝说主子走江陵暂避。试想,刘备“同行军民十余万,大小车数千辆,挑担背包者不计其数”日行十余里往江陵进发,曹兵一至,受难的首先就是这些扶老携幼的百姓!果不其然,曹操并到,百姓们被杀的妻寻夫,兄找弟,父在东,子在西。再看看魏延这边,被荆襄的首席大将文聘杀了个兵士全无,而且《演义》中又写到“延拨马而逃,却寻不见玄德,自投靠长沙太守韩玄”,这个“却”字用的很传神,显示了魏延当时有一种被人抛弃的感觉,等于是自己白白地费了番心血,出于为自己的将来考虑也好,为了自己景仰的君主立功也好,为了江湖道义也好,结果弄得自己险些丧命,到了无处容身的地步了。魏延的遭遇不得不让人联想,假如这次刘备进了襄阳,诸葛亮会不会也用“倨其地而献其城,是不义也”这套理论杀掉魏延呢?答案是——肯定!其实诸葛亮对待魏延的许多做法上就像是一个怎么说都有理的泼皮无赖,没有原因,就是看着你魏文长不顺眼,我职位比你高!你奈我何?!
后来悲剧再继续上演,魏延被刘备抛弃后没有安身之处,便转投长沙太守韩玄,这长沙太守韩玄是个非常不是东西的人,性格多疑,且混不讲理,以魏延这样的性格,估计在那里的全部抱负就是为了一日三餐吧,根本谈不上什么为主子出力之类的问题,诸葛亮在借用周瑜“投石问路”取了南郡,襄阳,荆州之后,又向南部扩充自己的势力,零陵,武陵,桂阳相继都落于刘备之手,这个时候,南边就剩长沙郡了,刘备自然也是志在必得,可是不是所有的肉都那么容易吃,长沙郡的老将黄忠武艺非常,与关公两口刀两匹马大战了总共一百五六十合也不分胜负,真是齐逢对手,两厢交战正酣,黄忠坐下马突失前蹄,把黄忠活活掀了下来,,关羽举刀猛喝:“且饶你性命,快换马厮杀!”看到这里,与其说关羽讲义气,倒不如说是他的面子起了更大的作用。黄忠与关羽战了一百多回合也未分出个胜负,这在关公自己的战争史里是非常罕见的,以关公的桀骜性格,面对一个毫没有名气的“老卒”,竟然丝毫也占不到一点便宜,这是他自己都不可以原谅自己的。如果靠着对手的失误把对手结果,这样的胜利对他自己本身而言不啻为一种极大的耻辱;所以面对落马的黄忠,关羽选择了放弃,不经意中也给自己留了条后路。话说回来了,黄忠确实格外的命好,要是遇见张飞,恐怕他老命就要悬了…… 回到城中,韩玄已是一脸的不高兴,对黄忠说:“汝箭百发百中,何不射之?”明是提醒,其实已经有了些许责怪和逼迫的味道在里面了。次日疆场之上,黄忠为报关羽不杀之恩,虚发两箭,第三箭只射了关公的盔缨。这个举动便宜了关羽却惹怒了韩玄!回到了城内,韩玄大骂黄忠通敌,二话不说就拉出去要砍。这时候魏延再次出场,依然是一副“叛逆者”的形象,砍死刀斧手,救了黄忠,开城纳降,献了长沙郡。
设想一种可能,魏延也许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在襄阳开城放刘备入城未遂,自己也无家可归,只得投奔了韩玄,而他并不是要想找一个新主子为他效命,而是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投奔刘备的机会。按当时的局势,魏延断然不会去投靠曹操,如果魏延是想投靠曹操,就不会有襄阳城头那一出好戏了;至于孙权呢?恐怕也不在魏延的思想范畴之内吧,孙权是个靠地利吃饭的君主,典型的“耗子扛枪窝里横”,似乎除了水战以外,没有几场陆战能拿得出手的了。魏延投孙氏也许还真的会涉及到一个相当严重的磨合问题;加上时局,刘备占了荆襄已成了些气候,向南方四郡扩充自己的领土是势在必行的,迟早要杀到长沙。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魏延在长沙就是能走也不会走的。韩玄这样的主子性疑成体,惹众怒是迟早的事,一旦到了万夫所指的时候,他要做的只是在关键时刻顺应民心就够了。而且以魏延这样的性格,关羽兵临城下,作为一个武将连向韩玄请战的意思和举动都没有,可见他根本不想取悦这个丝毫不招他待见的主子,再者也免得跟刘备军队结仇。看来他自己心里的小算盘打的蛮响的。终于等到机会来了……魏延也许真的是为了心仪已久的明主刘备而迫不及待地杀掉了韩玄,在他的心里投靠刘备已经是不可更改的了,他心里真的很高兴,有一种漂泊江海终遇明主的感觉,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他伤透了心,关羽带魏延来见刘备,诸葛亮二话不说就要把魏延拉出去斩首,恐怕当时所有人都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对待魏延。连刘备也有些看不过去,惊问何故?诸葛亮就搬出了他子虚乌有的“反骨”理论——“食其禄而杀其君,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城,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其实孔明这套说法恐怕就是傻子听了都会觉得站不住脚。就在攻占长沙前,张飞取武陵郡,巩志就在城上射死了自己的太守金璇,结果还取而代之做了武陵太守!再有以后将出现的张松,法正,孟达,不是都有要斩首的可能?诸葛亮对待魏延的做法简直是有些混帐了。在刘备为魏延求情后,诸葛亮依然不依不饶,竟然一反儒雅温和的形象,指着魏延说:“吾且饶你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这种江湖口气简直是对魏延人格的侮辱。再回到刚才的假设,如果魏延真的是为了投靠刘备才熬到今天归顺的地步,魏延就是很忠心的人。而且刘备在世时,在以后大大小小的战争中,魏延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刘备的事,甚至没有顶撞,挖苦过刘备,而且刘备在世时,魏延言辞谨慎且多曾表露自己的报负,并得到过刘备的信任,做到了汉中太守这一要职。<三国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可见当时的魏延是很有一番事业心的,至于造反,除非他疯了
而刘备死后,魏延在明知道诸葛亮看不上自己的情况下,还依然有意无意地露出对诸葛亮的微词。可见,魏延真正服的是刘备!对于诸葛亮,你官大归官大,你只要有我魏延看着不对的,我就要说。诸葛亮也许是看出了魏延身上的那点子“个性”才对他厌恶的。魏延也够背的,好容易熬到了出头,用一座长沙郡都换不回军师爷对自己的好感,想想魏延的遭遇,真是令人感到心酸……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7-12-18 20:41:00 | 只看该作者
魏延身上的那点子“个性”令诸葛亮厌恶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16:16:00 | 只看该作者
诸葛亮不从魏文长其理有二:
1.从战术上看,魏延“兵出子午谷,下长安,直取洛阳,而后捣许都擒曹操”的良策算不上什么"良策"至多是一支奇兵.其实大家都知道诸葛在"隆中对"已经构思了如此的战略.不过这支部队是关羽的荆州兵马.为什么关羽可以和主力分路合击而魏文长不行呢?这到不一定是两个人的能力差异,主要在与后勤补给的问题,关羽可以利用荆州的便利的水路交通不断的补充,而且有荆州这么一大块后勤基地支持他,所以诸葛可以放心的让他指挥另一路攻势.反观魏文长,

一.后勤补给线太过单一,就算他攻下了长安,洛阳.就如诸葛所说魏延是"欺魏国无人了"只要有一人领兵断了子午谷的粮道,蜀军前后不能呼应,魏文长必遭惨败.当时蜀国的国力是不是可以承受的了呢?可能有人说"六出岐山,九伐中原"蜀国的国力就承受了?我在后边会细谈.

二.当时荆州已失,诸葛出兵多以屯田的粮食为用,试问魏延可以绕道,粮食基地也可以绕道吗?就算诸葛的"木牛流马"厉害大概运输量也赶不上火车吧.

2.从战略上看,这里有很多我个人的推断,拿出来大家批斗.

进攻姿态与实际进攻

诸葛六出岐山是为什么呢?可能大家会笑,当然是伐魏了.的确,从形式上是伐魏.但是真的打的垮魏国吗?诸位看官相信吗?如果荆州还在,关张黄忠马超还在,没有火烧联营800里.刘备利用孙刘联盟和曹丕废献帝的机会起兵,或许还算占得天时,中取地利,合乎人和.但是这都是假设,无数虚拟刘备统一天下的三国故事都是以此为基础的.为什么?因为战争往往不是单纯的兵力比."人心"占了多大的因素?刘备为了小节而放弃大节举国伐吴,最后客死白帝,断送了唯一的打败魏国的机会!临终时大概可以想到其是如何的追悔莫及了.托孤于诸葛的只留下他未尽的野心...其他的还剩下什么???

诸葛本人知道事业终究不成吗?因该说他是清楚的,南征过后时过境迁,中原人心思安.曹丕又没有犯大的错误,还要硬着头皮北伐吗?诸葛用一篇>表白了心迹"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啊,诸葛明知北伐无望还是要"鞠躬尽瘁,死而后以"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罢了.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可能考虑,曹丕稳定国内之后定要消灭吴蜀,首当其冲是蜀,然后借长江上游之利灭吴.所以他选择了一条坚持北伐的不归路.原因并不是灭魏,而是不断的骚扰,疲惫魏国,使之忙于防守而疏于组织有效的大规模进攻.他摆出的是一种进攻姿态,以攻为守.朋友们也许会说:"借蜀地险要固守不是更好"?君不见姜维守剑阁的下场?进攻是灵活机动的,防守是被动的,进攻一方可以选择任何他认为合理的进攻地点,防守则要处处防备.这就是魏国兵多而不合,将广而不利的原因吧...

可蜀国又有几人知晓诸葛的内心想法呢?魏文长显然没有领会到,他还在作着"光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梦呢...姜维不愧为诸葛的接班人,他是明白的.可刘禅不明白.不过姜维在诸葛死后又维持了蜀国的存在十几年已然不易.灭国了还狂使反间计,不愧胆大如斗!

当然,对手的司马懿也是懂诸葛的,所以每次都在正确的地点等着诸葛.他知道诸葛不过是装装样子,不敢决战的.一旦没了老本就完了.

多年的战事使蜀国最终在内忧外患之下倒下了,这大概是诸葛早就料到的.可是如果没有诸葛的进攻姿态蜀国可以维持多久我们不能想像.诸葛算是用自己的余生报答了刘备...

不过多年的征战真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千万壮士成枯骨,万里人家俱缟素.正所谓"兴,百姓苦.败,百姓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