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刘禅能领导蜀国41年,既避免了班子内部互相倾轧,也没有隔几年发动一次大的运动,而政权稳固.在国家人民去留之际,后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现实利益,摈弃了面子政治,减少了生命财产的无谓牺牲。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和美妙”(相对的),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的典范。作为接任者,刘禅能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到这种“和谐和美妙”的君臣关系,且把这种关系发展成了“黄金搭档”,都充分说明了刘禅的“大气”。 史载:刘备生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也谦虚地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晋书·李密传>>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德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德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对于刘禅不战而降,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肯背骂名而不做辩解,乃:全国家为上之策".刘禅这样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政治家,与"打肿脸充胖子"的买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语. 莎士比亚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视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视着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的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周寿昌的<<三国志集解>>评价阿斗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全耳."所以说,后主刘禅不失为"通明智达"的一代君主.小时侯,我老子教育我时,可我总是一个耳朵听,一个耳朵冒,听到不顺耳的地方,还想顶上两句.我的小儿子更是门里出身,我的每一句话,儿子不仅不听,而且认为句句多余.一次,我说多了,儿子气愤地说:等你老熊老了,我再个你算帐!"我之所以如此罗嗦,就是为了说明:人和人其实很难长期相处,父子尚且不行,又何况君臣关系呢? 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而事实上,对于事无巨细,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基本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按照常规,诸葛亮本应还政与刘禅.北伐前夕,诸葛亮依旧把22岁的刘禅当作孩子,特派心腹"监管","后主益严惮之".不仅如此,还在<<前出师表>>中,透露出对刘禅的种种不满,像对待孩子一样提耳面教刘禅的"亲贤臣,远小人",而青年天子刘禅从大局考虑,委曲求全. 诸葛亮违背了先主的嘱托,进而代政,并长期大军在外在犯了君臣大忌.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着些许不谐,而刘禅也是为大局着想,克制自己.诸葛亮用人失误后很内疚,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诸葛亮自贬三级后不久,为了不影响诸葛亮的权威.诸葛亮打了胜仗后,刘禅及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诸葛专权对后主很有刺激.在诸葛两死后 ,刘禅反对为其立庙.但在众人的一再要求下,阿斗也没有固执已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