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5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论刘阿斗真的是扶不起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11: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刘禅能领导蜀国41年,既避免了班子内部互相倾轧,也没有隔几年发动一次大的运动,而政权稳固.在国家人民去留之际,后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现实利益,摈弃了面子政治,减少了生命财产的无谓牺牲。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和美妙”(相对的),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的典范。作为接任者,刘禅能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到这种“和谐和美妙”的君臣关系,且把这种关系发展成了“黄金搭档”,都充分说明了刘禅的“大气”。
史载:刘备生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也谦虚地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晋书·李密传>>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德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德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对于刘禅不战而降,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肯背骂名而不做辩解,乃:全国家为上之策".刘禅这样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政治家,与"打肿脸充胖子"的买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语.
莎士比亚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视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视着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的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周寿昌的<<三国志集解>>评价阿斗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全耳."所以说,后主刘禅不失为"通明智达"的一代君主.小时侯,我老子教育我时,可我总是一个耳朵听,一个耳朵冒,听到不顺耳的地方,还想顶上两句.我的小儿子更是门里出身,我的每一句话,儿子不仅不听,而且认为句句多余.一次,我说多了,儿子气愤地说:等你老熊老了,我再个你算帐!"我之所以如此罗嗦,就是为了说明:人和人其实很难长期相处,父子尚且不行,又何况君臣关系呢?
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而事实上,对于事无巨细,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基本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按照常规,诸葛亮本应还政与刘禅.北伐前夕,诸葛亮依旧把22岁的刘禅当作孩子,特派心腹"监管","后主益严惮之".不仅如此,还在<<前出师表>>中,透露出对刘禅的种种不满,像对待孩子一样提耳面教刘禅的"亲贤臣,远小人",而青年天子刘禅从大局考虑,委曲求全.
诸葛亮违背了先主的嘱托,进而代政,并长期大军在外在犯了君臣大忌.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着些许不谐,而刘禅也是为大局着想,克制自己.诸葛亮用人失误后很内疚,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诸葛亮自贬三级后不久,为了不影响诸葛亮的权威.诸葛亮打了胜仗后,刘禅及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诸葛专权对后主很有刺激.在诸葛两死后 ,刘禅反对为其立庙.但在众人的一再要求下,阿斗也没有固执已见.
回复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12:40:00 | 只看该作者
莎士比亚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视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视着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1 12:41:00 | 只看该作者
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而事实上,对于事无巨细,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基本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按照常规,诸葛亮本应还政与刘禅.北伐前夕,诸葛亮依旧把22岁的刘禅当作孩子,特派心腹"监管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7-12-12 11:43:00 | 只看该作者
顶你!!!!!!!!!!!!!!!!!!!!!!!!!!!!1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2 15:58:0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阿斗也是有宏图伟志的

只可惜有个 亮

正如周郎曰:即生瑜何生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11:04:00 | 只看该作者

刘蝉说“政由葛氏,祭祀我来”,说明刘蝉这个三国里性格最温和善良的人也不喜欢诸葛亮,曹操只是欺负皇帝,诸葛亮是完全无视,他还真把自己看成刘蝉的老爸了,更让人受不了 .

其实是政见不同,刘禅觉得蜀国国力不足,需要修养生息,诸葛亮却一心北伐。诸葛生前刘禅还是满听他的,蒋琬死后自己治国才开始渐渐实行自己的主张,无奈姜维权大,又继承了诸葛孔明的志愿,双方表面还好,其实搞得国家没有统一的施政方针,伐又不胜,守又不得。真不知道是谁的罪过。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这个是三国志的评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5 09:53:00 | 只看该作者
刘禅(207—271年)字公嗣,涿郡涿县(今属河北)人小字阿斗。刘备之子,蜀汉后主。223—263年在位。
禅继位初期也确实听从父亲的遗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放权给诸葛亮处理军政大事。随着刘禅对军国治理的深入了解,开始对诸葛亮穷兵黩武的进行独力北伐导致国力衰退的政策看法有分歧,可是基于刘备订立的北伐统一中国恢复汉朝宗师室的既定政策和诸葛亮在国内的崇高威望,刘禅在诸葛亮主政期间,以团结为重,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
诸葛亮死后,据《三国志》记载,刘禅废除了丞相制,设立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三职互相制衡,军政事务分开。后来“乃自摄国事”,提出“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修养生息,积蓄力量后从长计议再北伐的政策,亲自处理除了对外战争领域之外的国内军政事务。
蜀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留下了“此间乐,不思蜀”的名句。给司马昭留下了:“我无忧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
据史料记载,刘禅知人善任,颇有其父遗风。在接到魏延谋反的报告时,反问“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在魏延死后,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
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1、如果昏庸,绝不会完全把国家交给诸葛亮来管理,更不可能在诸葛亮之后还完全交给蒋琬等后继的宰相,所以说他交权是因为诸葛亮太厉害的人是不明事理。有人管理国家,受苦受累,自己吃喝玩乐,有什么不好?
  2、如果昏庸,绝对不会听老爹的话,把诸葛亮当做真的当做干爹,同时,蜀国的大臣还有美女什么的,肯定遭殃不少,而历史上没有这样的记录,可见后主并不象孙皓那么的坏,昏庸。
  3、请问所有的聪明人,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在司马昭那样的人的面前,该说什么样的话才能保全性命?阮籍不也装疯卖傻吗?聪明如李后主,又怎么样?真正昏庸如晋惠帝,又怎么样,死都不知道怎么四的。所以后主不昏庸。
  4、后主如果昏庸,绝对不会在敌人到了城下再投降,也绝不会不采取焦土政策来对付敌人,然而,他没有这么做,他象张鲁一样,完全没有伤害普通的百姓,而投降,张鲁被曹操说成是仁人,那么后主呢?
  5、后主即使不是聪明的人,也绝对不是傻子!历史上对他的记录无非就是不思蜀等两则记录。首先,那是敌人的历史,公正与否很难说,其次,第一条已经说过背景了。第三,后主成功地保住了刘备的血脉,保全了家人,所谓宁为玉碎,试问是真聪明吗?
  6、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主做到了
   道家:有而不持,不敢为天下先,后主做到了。
   同时他还做了49年太平天子。找找,在中国的历史中,在激烈的政治角斗中,有几个象后主这样的人?
  
  总结:后主是个很老实本分的孩子,也非常聪明,所谓大智若愚,不然,诸葛亮死后,难道蜀国就没有聪明的人吗?能驾驭那么多聪明的人为他拼命,甚至姜维还假投降,真造反,难道是个傻子能做到的吗?另外,姜维与后主书,没有被人发现,如果后主是傻子,姜维还能有时间鼓动钟会造反吗?只是时世变了,识事务者为俊杰,后主这样的 人就是,他演戏太象了,骗了世间上千年。我们说他傻,后主在天上笑,谁真正傻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12-15 15:19:00 | 只看该作者
扶de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9 16:18:00 | 只看该作者


刘禅,一位被中国历史扭曲的大气君主 (夏之秋)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和美妙”(相对的),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的典范。作为接任者,刘禅能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到这种“和谐和美妙”的君臣关系,且把这种关系发展成了“黄金搭档”,都充分说明了刘禅的大气。

史载:刘备生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也谦虚地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晋书.李密传》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对于刘禅不战而降,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像刘禅这样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政治家,与“打肿脸冲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语。

莎士比亚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着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周寿昌的《三国志集解》评价阿斗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所以说,后主刘禅不失为“通明智达”的一代君主。

小时侯,我老子教育我时,可我总是一个耳朵听,一个耳朵冒,听到不顺耳的地方,还想顶上两句。我的小儿子更是门里出身,我的每一句话,儿子不仅不听,而且认为句句多余。一次,我说多了,儿子气愤地说:“等你老熊老了,我再跟你算帐!”我之所以如此罗嗦,就是为了说明:人和人其实很难长期相处,父子尚且不行,又何况君臣关系呢?

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而事实上,对于事无巨细,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按照常规,诸葛亮本应还政与刘禅。北伐前夕,诸葛亮依旧把22岁的刘禅当作孩子,特派心腹“监管”,“后主益严惮之”。不仅如此,还在《前出师表》中,透露出对刘禅的种种不满,象对待孩子一样提耳面教刘禅的“亲闲臣,远小人”,而青年天子刘禅从大局考虑,委曲求全。

诸葛亮的违背了先主辅政的嘱托,进而代政,并长期大军在外,犯了君臣大忌。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着些许不谐,而刘禅也是为大局着想,克制自己。诸葛亮用人失误后很内疚,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诸葛亮自贬三级后不久,为了不影响诸葛亮的权威,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刘禅及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诸葛专权对后主很有刺激。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反对为其立庙。但在众人的一再要求下,阿斗也没有固执己见。

尽管如此,刘禅还是没有丢掉诸葛亮这面旗子。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顺民意,从而保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时不清醒,野蛮的路线斗争也就不可避免。!青年帝王刘禅对此却能从长远着眼,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也可谓亘古未有。如此贤德的领导,在专制制度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奇迹。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后主刘禅不仅有肚量,而且很有头脑。诸葛亮急于北伐,青年帝王刘禅头脑非常清楚,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魏延造反,却表奏杨仪造反。后主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曰:“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引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分享按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