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群像,曹操便是其中的一个。在“三国”里,曹操是个被否定的反面人物形象,被描绘成一个阴险狡诈的乱臣贼子。然而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因其历史作用又多被历史学家所肯定。历史形象与艺术形象褒贬多有不同,于是,曹操便成了三国里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
历史上的曹操确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曾起到积极的作用。曹操不仅政治、军事才能卓越,而且诗才敏捷,是著名的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说的就是曹操当年北征乌桓,登山观海,赋诗抒怀之事。著名历史学家、大文豪郭沫若先生对历史上的曹操欣赏有加,对文学形象中被“曲笔描写”的曹操颇感不平,曾执意要为曹操“翻案”。老先生的本意,晚生揣摩,翻案固难,但即使翻不成“红脸”,哪怕弄成“黄脸”,也聊以慰籍九泉之下的那个雄才大略的孟德公了。然而,老先生的努力现在看来似乎收效不大,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究其原因,正如有人所言,乃是《三国演义》数百年来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太大了,作为艺术形象的“白脸曹操”早已为百姓们所熟知,在人们的印象里“定格”了,一时怎能“改善”得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成功的文学作品的巨大感染力,以及小说《三国演义》塑造人物的不凡功力。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剥削阶级处世哲学的集中和概括。曹操具有极端的损人利己的特性,具有无穷的贪欲和权势欲。在他身上,集中了封建统治阶级全部恶劣品质。他打着汉献帝的旗号发号施令,北讨南伐,明明是发展自己政治、军事势力,取代刘汉王朝,却标榜为“与国家除凶去害”、“拯救黎民”;明明是自己下令克扣军粮,却借仓官的头来安定军心;为防止行刺,杀死侍者而佯装不知;表示军法严明,还要出“割发权代首”的把戏。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封建地主阶级的狡诈和残暴,在他身上得到特别深刻的艺术再现,他是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根据小说改编的长篇历史电视剧《三国演义》,再现那个历史时期的群雄争霸的浩瀚画面。尤其是曹操这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忠于原著,有血有肉,不落窠臼,值得称道。一个是正面的历史形象,一个是反面的艺术形象,在一个人的身上存在不同看法的现象,历史上也非曹操一个人。孰是孰非,读者恐怕会各取所需吧?
历史上的曹操确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曾起到积极的作用。曹操不仅政治、军事才能卓越,而且诗才敏捷,是著名的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毛泽东词:浪淘沙.北戴河),说的就是曹操当年北征乌桓,登山观海,赋诗抒怀之事。著名历史学家、大文豪郭沫若先生对历史上的曹操欣赏有加,对文学形象中被“曲笔描写”的曹操颇感不平,曾执意要为曹操“翻案”。老先生的本意,晚生揣摩,翻案固难,但即使翻不成“红脸”,哪怕弄成“黄脸”,也聊以慰籍九泉之下的那个雄才大略的孟德公了。然而,老先生的努力现在看来似乎收效不大,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究其原因,正如有人所言,乃是《三国演义》数百年来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太大了,作为艺术形象的“白脸曹操”早已为百姓们所熟知,在人们的印象里“定格”了,一时怎能“改善”得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成功的文学作品的巨大感染力,以及小说《三国演义》塑造人物的不凡功力。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剥削阶级处世哲学的集中和概括。曹操具有极端的损人利己的特性,具有无穷的贪欲和权势欲。在他身上,集中了封建统治阶级全部恶劣品质。他打着汉献帝的旗号发号施令,北讨南伐,明明是发展自己政治、军事势力,取代刘汉王朝,却标榜为“与国家除凶去害”、“拯救黎民”;明明是自己下令克扣军粮,却借仓官的头来安定军心;为防止行刺,杀死侍者而佯装不知;表示军法严明,还要出“割发权代首”的把戏。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封建地主阶级的狡诈和残暴,在他身上得到特别深刻的艺术再现,他是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根据小说改编的长篇历史电视剧《三国演义》,再现那个历史时期的群雄争霸的浩瀚画面。尤其是曹操这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忠于原著,有血有肉,不落窠臼,值得称道。一个是正面的历史形象,一个是反面的艺术形象,在一个人的身上存在不同看法的现象,历史上也非曹操一个人。孰是孰非,读者恐怕会各取所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