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丢失荆州后,只有益州一个州的地方,他的经济恢复与发展西一国之安危,诸葛亮励精图治,使蜀汉政权雄据西陲达40余年之久,还进行了多次北伐。 益州辖境,当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之地。益州北部为巴蜀,当今四川省;南部为南中,当今云南、贵州两省。南海总地区至两汉末,尚未充分开发。 巴蜀地处长江上游,早在战国时期,就以富饶著称于世。物产有桑麻、五谷、瓜果、盐茶、泽渔、竹木、园囿、金银、铜铁、丹砂,应有尽有,历来称天府之国。秦惠王时,司马错代蜀,增强秦国国力而称诸侯。汉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诸葛亮《隆中对》规划的蓝图,以益州为王业之本。诸葛亮治蜀,开发益州经济,是其核心内容。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务农殖谷。诸葛亮“躬耕陇亩”,深知富国安家的根本就是务农殖谷,足食足兵。他受遗照辅政,针对现实,提出“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方针,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具体措施,一方面实行轻徭薄赋,保护小农;另一方面威之以法,抑制豪强。 汉中地区,诸葛亮命李严移民2万实汉中,终于使荒芜的汉中重新得到开发,出现“男女布野,农谷栖亩”的繁荣景象。诸葛亮平定南中,将居住山林的少数民族人民“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诸葛亮在自己家里,种了15顷桑树,身体力行以劝农。 第二,水利丝织。为了发展农业,诸葛亮十分注重兴修水利。在成都平原上,秦李冰所修的都江堰,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人工灌溉工程,诸葛亮以此堰为农本,视国力所资,设置了专职堰官管理,又征了1200人专职维护。成都府城西北隅,地势低下,诸葛亮修了一条9里长堤,以防冲蚀。今齿(今云南保山)南面的诸葛堰、小诸葛堰和漓水渠等,都是诸葛亮兴修或续修的。诸葛亮派杨仪到汉中“筹度粮谷”,他重新整修了汉初萧何开创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为发展蜀汉农业,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此外,诸葛亮还注意发展丝织业。成都一地就有工官户76000人,主要从事织造,可见生产之丰。蜀锦是蜀汉对外与魏吴两国通商的主要商品,驰名全国,质量精美,超过了曹魏。 第三,发展商贸。诸葛亮还注重发展商业,制造“蜀钱”加强流通,平抑物价,稳定货币。为便利交通,诸葛亮大修道路。著名的有石头桥30里,又修复剑门道以通行路可,开辟凉山北境的小相公岭,自麓至顶,凡15里,商旅往来称便。南中望城坡,两山陡立,中间一奚谷,是诸葛亮运粮时所开凿。大修漓江水渠以行舟。水陆交通的开辟与修复,为发展商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四,开源积蓄。诸葛亮理财,极为重视开源节流,提倡去奢尚俭。他说:“老百姓应该爱好的,是躬耕辛苦,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节制用财,合于礼节,丰年不浪费,凶年有储备,这也是治国的道理。”蜀地原来奢侈之风很盛,诸葛亮提倡节俭纠正风气。在诸葛亮的打动下,举国上下,人人自爱,节俭成风。大将军费祎,家不积财,儿子们都布衣素食,他本人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大司马董和死时,家无担石之财。 节流是末,开源是本。为了广开财源,诸葛亮提倡副业生产,他中蔓菁菜于嶲州山野,播白荨菜种于棉竹武都山坡。广都县的杨林是诸葛亮所中,祁山南的“丰茂宿草”也是诸葛亮所植。为充实北伐军粮,诸葛亮在汉中屯田,此外,诸葛亮还贷赋于民,类似集资与公债。早在荆州之时,诸葛亮和刘备就多次向富民借金筹款。既开源,又节流,是以国用足,民财阜,帮诸葛亮能以一州之众,抗伐中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