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太 ③阳,太阴。
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其思想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阴阳学说是把宇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阴、阳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国人老子所倡导,并非《易经》提出。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就是说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③太:极,极大。此句意同上。
古人按语说:阴谋作为,不能背于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
这是说“瞒天过海”之谋略决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也决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虽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民来到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上了! 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 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在三国策游戏里,我对此计有自己的见解,那就是让对方逐渐“接受”于自己布置的假象 ,在自己正在进行的对方可以预料到的战略过程中,去实施另一个对方所不能预料到的制敌战略。一般情况下,此计在三国策里基本上都和偷袭挂钩,但瞒天过海不是一般的偷袭,他是正面进攻或者防守和侧面偷袭的结合体,主要表现在中期和后期阶段。那么,该怎么样去实现瞒天过海的计划呢?、
首先.似攻非攻,似守非守。一般情况下,敌我双方的实力都比较均衡,没有明显的优势也没有明显的劣势,若哪方先挑起战端,那哪方必然在进攻侦察上耗费指令,若侦察没有到位,很可能会导致失利而归,而且整体实力大减。所以似攻非攻,似守非守的目的在于保护好自己的兵力,在非侦察的状况下对敌人形成正面牵制的战略,不断的骚扰对方的前线或者防守自己的主营,让对方疲于奔命。
其次.假痴不颠。意思就是在对方的眼里摆出你弱智的一面,让对你逐渐对你产生轻视的想法。此举在于混乱他们的正常思维,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优势的不断提高,从而进入我方的圈套。当然,虽然这么说,但你也决不能拿你的主力去做赌注,这样可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哦。
再次.日夜兼程,暗渡陈仓。在有正面兵力牵制的前提下,派出对方不能预见的精英将领(在对方主城因副城被下掉气的情况下,能一击下主,一般都为营级以上),走另外的路线直奔对方的主营,在对方主营附近埋伏,等待时机。当然,如果对方知道你有关羽赵云之流,却没有发现存在于视线之内,必然生疑。现在高手很多,这些情况他们还是能注意到的。所谓对方不能预见的精英将领,指的是对方所不知道的,而且能完成使命的将领。比如,郝昭,孙恒之流的中等将,这些将领一般都不会为对方所重视。
最后.两面夹击,一举破敌。其实前面几点可以说都是大战前的准备,都是让对方逐渐走向灭亡的布局的过程。一旦这样的布局形成,对方即使是如来转世,也是回天无力了,只是可能会感觉这一切来的那么突然,那么无可奈何。对我方来说,可以用8个字来形容最后的战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一起,他们就该回老家咯,哇哈哈哈哈。
瞒天过海在三国策战役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偷袭过程。如果能善于利用此计者,必然可以挤身于高手的行列之中。对于大部分策友来说,也许还无法去运用此计,只要你们善于积累经验,不断的熟悉各项数据,相信总有一天瞒天过海的战略会在你的思维中逐渐清晰起来。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敌阳不如敌阴: 敌,动词,攻打。句意为 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古人按语说: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 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孙子的比喻十分生动形象,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是讲战国时 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 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 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 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 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 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 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 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 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
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且说田忌与 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 国邯郸, 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 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 退回大梁 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又后十三年,齐魏之 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内讧加剧,大大削弱了革命军的力量。公元1860年,清军派和春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清军仗着人马众多,层层包围,使天京成为一座孤城。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诸王众将商讨对策,但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大家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这时,年轻的将领忠王李秀成为洪秀全献上一计。他说:“如今,清军人马众多,硬拼只会凶多吉少。请天王拨给我两万人马,乘夜突围,偷袭敌军屯粮之地杭州。这样,敌人一定会分兵救援抗州。然后天王乘此机会突围,我也回兵天京,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天京之围可解。”
翼王石达开急忙响应,并表示也带一支人马协同忠王作战。诸王全将都认为这是“围魏救赵”之计,有两位王爷亲率精兵突围,胜利是有把握的。可是洪秀全生性喜欢猜疑,以为天京被围,形势险恶,怀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机脱逃,所以迟疑不决,没有吭声。
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泪如泉涌,说道:“天王,天国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对得起天王和全军将士吗?”石达开也跪在天王面前,恳求洪秀全下令发兵。
洪秀全深受感动,终于同意照计而行。这年正月初二,正值过年,清军仗着人多势众,已把天京团团围住,也就略有松懈。
这天半夜时分,李秀成、石达开各率一部人马,乘着黑夜,从敌人封锁薄弱的东南角突围出去。清将和春见是小股部队逃窜,也就没有追击。
二王突围后,分兵两路:李秀成奔杭州,石达开奔湖州。李秀成抵杭州城下,见守备森严,他急令士兵攻城,但都被击退。原来这杭州是清军的重要粮草基地,城内守军也有一万余人。他们只坚守城池,并不出城反攻。李秀成见三天三夜未能攻下抗州,心中焦急。
突然天降大雨,城内守军见太平军久攻不下,都很疲惫,天又降雨,就都躲进城堡休息,因为几天几夜没好生睡觉,倒在地上,就呼呼入睡。李秀成乘着雨夜,派一千多名勇士,用云梯偷偷爬上城墙,等守城兵士惊醒,城门己经大开,李秀成率部冲入城内,攻了杭州。
为了吸引围困天京的清军,李秀成下令焚烧清军的粮仓。和春闻讯,知道杭州已失,断了后勤供应,急今副将张玉良率十万人马,火速回救杭州。洪秀全见清军已分兵解救杭州,敌军正在调动,于是下令全线出击。李秀成攻下抗州,放火烧了粮仓之后,火速回兵天京。石达开也率部回撒天京。两路兵马汇合一处,机智地绕道而行,回避了张玉良回救抗州的部队,终于顺利地赶回天京。
此时城内城外的太平军对清军形成夹击之势,清兵始料不及,左冲右突,阵势大乱,死伤六万余人,一败涂地。清军惨败,天京之围已解。短时期内,清军已无力再打天京了。
古往今来,“围魏救赵”的军事典例数不胜数,不过最早运用围魏救赵策略的并非孙膑,而是他师出同门的庞涓,只是没孙膑用的那么完美,那么引人入胜,如果想知道庞涓怎么去运用围魏救赵的策略,可以去翻翻关于他的历史资料,我在这里就不再敖述。
围魏救赵,它的精髓就在于避实就虚,进攻敌方的薄弱环节,以达到最佳的战争效果。在三国策里,无论是单线作战还是联盟作战,都是非常实用的战略。用我的话去定义围魏救赵,有两种定义,一种是针对单线作战:避其锋芒,攻其蹈晦,疲惫敌军,后发制人。另一种是针对联盟作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敌师未捷,反为其乱。那么,在三国策里,我们该怎么样去运用“围魏救赵”呢?
第一.我们先说单线作战:单线作战一般情况下都指非盟友存在的单条。很多时候,对方的实力明显优于自己,并且对方乘势进攻的情况下,正面抗衡没有太大的胜算,就要考虑避实就虚,适当派出我方少量精英去攻击对方腹地的薄弱环节,以达到“围魏救赵”的效果。当然光有这样的想法是不行的,“围魏救赵”自然有它自身的条件:
首先.有能够胜任使命的将领。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将领都以组合出现,并有比较全面的技能,其中包括会水、会侦察、会埋伏。如果要胜任,最佳为2队,为什么呢?如果少了,明显显的有点单薄,力不从心。多了,一来将领不够用,二来也没那么多的指令去挥霍。很多人可能会想,2队铁枪或者铁刀就能偷袭对方的主营了,然而能使自己处于优势状态一般可以算是为高手,既然是高手,他的防守一般不容易被自己忽视。如果想2队偷袭,一般不可能达到效果。在这里,他们的主要目的在于不断的骚扰牵制敌人的后方(攻击敌方周围的副城,比如对方主营在上用,可以将卫星、南乡、永安、白帝城全部拿下,对他们行成四面受敌的状况),让敌方不能顺利的全面进攻我方,从而为我方迅速积攒兵力争取大量的时间。
其次.有足够实施策略的时间,主要是指敌方主力在非接近我方主营的情况。如果敌方都兵临城下了,这时候再实施“围魏救赵”明显就已经太迟了,用个形象的比喻吧:对方羽翼已成,想飞你也拦不住。如果真到了这一步,你也只能是背水一战了,一切只能看你的造化。
再次.有正面牵制的兵力。虽然说兵力上不如对方强盛,但作为守军,可以和对方的兵力差距拉近一定距离。如果连正面的兵力都没有,那就更谈不上你去“围魏救赵”了,对方长驱直入,直捣我方主营,一切都只是一只空谈而已。
总结上面得出,单线作战的“围魏救赵”策略,其根本目的在于从侧面牵制敌军,让我方能够迅速积攒兵力,从而拉近敌我双方实力的差距或者超过对方的实力,为以后的战斗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我们再说说联盟作战:现在平时积分基本上都是联盟作战,联盟作战较单线作战具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主要表现在盟友之间的配合上。在联盟作战里,“围魏救赵”说到底也就是盟友之间配合的一种方式。“围魏救赵”,单线作战靠的是自己,而联盟作战靠的是盟友。如果想完好的实行“围魏救赵”的策略,就要看盟友之间的沟通是否良好。当然,联盟作战里,“围魏救赵”也有它实施的条件:
首先.能够正确的分析局势。开局初期,经常会出现几家合围一家盟友的状况,往往这家就成为群攻目标。话又说回来了,假如敌方离我方其他一家盟友也不是很远,也许也会成为敌方群攻目标。这时候能否正确的分析局势,将成为实施策略的依据,只有这样,该攻哪家,该守哪家,就比较明朗了。中后期,每个盟友和敌人基本上会有自己占领的区域。大凡到了中期,敌我双方每个君主的主营相距都比较远。在无法于盟友互为唇齿,而对方将对方进攻控制的情况下,这时候就要分析对方谁为主攻,谁为主守,谁的防守最为薄弱。一般情况下,在外兵力强盛的敌军往往家中防守相对不足,这时候你就可以进攻他们的主营,以达到“围魏救赵”的效果。如果你兵力有限,无法进攻对方的主营,这时候就考虑切断对方的补给线,打击对方的副城,也可以达到“围魏救赵”的效果。
其次.自家的防御一定要严密。这是非常肯定的,如果自己家都保不住,谈什么去帮别人。所以在防御不够保家,对方也许有可能进攻自己的情况下,不能贸然出动。这时候,你随便派出一定的兵力去骚扰对方的侧面,而主力则最好留在自家防守。
再次.必须有足够的兵力和适当的战略部署.如果对方羽翼丰满(兵力全在进攻同盟),此时盟友存亡全在一线之间。这时候单方面的切断补给线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必须提前形成战略部署,再不让对方有喘息机会的状况下,迅速灭敌。这时候,能否灭敌全看你投入的兵力和战略部署。部署得当,对方即使防御严密,你也能找出中间的破绽。兵力足够,对方即使能够反应过来,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你灭掉他的同盟。同时我方盟友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死灰复燃。
总结上面得出,联盟作战的“围魏救赵”策略,其根本目的在于解同盟之围,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不断的骚扰对方,同时切断对方的补给线,打击对方的副城,以达到让对方不能顺利地进攻盟友的目的;在兵力足够的情况下,严密部署兵力,适当时候给予对方致命一击,消灭对方,以达到彻底解除同盟之围的目的。
无论是单线作战还是联盟作战,“围魏救赵”的目的都是为了解除我方当时局势上的困境,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战场拼杀的血腥,将三国策战争艺术的高度提升到一个新的境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 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刚柔相推, 而主变化” 的普遍道理和法则。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古人按语说: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虚实篇》)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史记》卷六二《管晏列传》);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史记》卷八—《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按语举了管仲治国备战,孙膑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实,来证明调敌就范,以逸待劳,是“无有不胜”,法。强调用中心枢纽,即关键性的条件,来对付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环”,即广大四周的情况。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是本计关键。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蠢人则其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结果却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以逸待劳,语出于《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又,《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 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面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锐不可挡。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此计强调:放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 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在三国策里,“以逸待劳”可以说战局中最实用,运用最广泛的战术,无论是自己处于优势,还是处于劣势,他都能成为玩家出奇制胜的法宝。“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以逸待劳”的精髓就在于善于把握战争的主动权,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 在三国策战局中,如何善于把握战争的主动权呢?战争的主动权,不是说你先进攻就能掌握先机,先防守就能使自己安心自得。善于把握战争的主动权,指的是通过对局势的正确分析之后,通过对客观的敌我优势比较后,形成的相应可行性制敌计划的部署过程。 “以逸待劳”,关键就在于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后发制人。在三国策战局初期,一般都指处于防守状态,无论自己实力优于对方还是劣于对方,最好都不要急于进攻,而是先做好一切战争所必须的准备,静观其变,然后抓住对方的弱点予以最致命的打击。若对方先行进攻,你同时也就可以不断的消耗对方的实力,以自己最小的损失换取对方最大实力的丧失,从而不断加强我方的优势,待时机成熟之时,一举战胜对方。 在战局中,那些是所必须的准备呢?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前期,一般也就是指战局初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是敌我双方实施战略部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抢占有利地形,部署主城周围的防御,迅速积攒兵力成为敌我双方的首要任务。而这些基本都是“以逸待劳”的基本手段,如果能善于完成这些任务,将为战局的胜利埋下伏笔。 后期,就是指双方或者单方完成各项准备后,全面进入战争的阶段。这时候,“以逸待劳”基本上在细节上得以实施。那在哪些细节上可以实施“以逸待劳”的策略呢? 1.虚兵诱敌.在战局中,有很多不会埋伏的将领,比如孙策,董卓等等,这些将领基本上都是虚兵诱敌的最佳人选。在这里,虚兵诱敌的任务主要是将对方主力引入自己的“陷阱”或者将对方主力引开我方将要进攻的目标。 比如,对方在其副城驻扎了一个营,我方为一营二小队,虽然我方实力优于对方,但是如果我们直接进攻也未必能捞到什么好处,主要是因为先动、运气等原因存在。这时候,如果我方2小队以疑兵攻击对方其他的城池或者引开对方的营,而我方营则在半路上伏击对方营,之后2小队再利用合击,将对方营一举击溃。 再比如,我方将领或者兵力不如对方。可以先与对方周旋,然后用妖刀埋伏于半路上,行政时建一米,一切准备完毕后,兵力撤退有序,将对方主力引至妖刀周围3格范围内,妖刀看准时机施法制敌,对方中计后乘势反扑,从而取得一个阶段的胜利。现在高手很多,单方面的在路上埋伏妖刀很难有实际效果,因为一来战局中变数很大,很难抓住时机,二来对方若适当侦察,你的一腔心血就要白费了。 2.太公钓鱼(一时想不出好的词语,只好用这个代替啦*_*).在这里,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卡位。卡位,主要是指我方兵力先占据地方必经之路的有利地形,在对方与我方相撞时,借助地形提升我方的攻击效果。三国策中,红地和河流很多,军队站在红地和河流上,将很大幅度的降低自身的综合攻防能力。如果能善于利用这些地形因素,将有力的重创对方的兵力。 比如你与敌人在河流两岸对峙时,可以抓住时机在我方岸边停拄,让对方在河中于我方相撞,切记:两岸相持,一般情况下,绝不能正面渡水作战,以免运气的不济,让对方抢了先机,使自己处于不利状态。 再比如,你打掉了对方的士气之后,及时分析对方将要退却的方向,于对方必经之路上,堵住对方退却的路线,也可选择有利地形占据,让对方兵力迅速瓦解。这好象就有点欲擒故纵的意思,欲擒则故纵,对方一旦处于不利状态,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兵力被你渐渐击溃了。 能够运用“以逸待劳”的细节地方有很多,这里也就不一一列举,很重要的一点是:大凡“以逸待劳”基本上都以守为要,讲究蓄势待发,讲究后发制人,它要求你有敏锐的眼光,对局势进行正确的分析后而制定的应敌计划,他是让你牵的敌人鼻子走,而不是让敌人牵着你的鼻子走。 善于利用“以逸待劳”的人,他能发挥兵力的最大优势,以最小兵力的损失换取敌方最大兵力的丧失,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 |
能看完的不容易,能读透的更不容易,只是路过,想必哎呀已经掌握了文章的精髓......[em17]
看到哎呀的贴~我就马上来游泳了~~~~~~~~~~~~~~~~~~~~~~~~~~~~~~~~~~~~~~~~~~~~~~~~~~~~~~~~~~~~~~~~~~~~~~~~~~~~~~~~~~~~~~~~~~~~~~~~~~~~~~~~~~~~~~~~~~~~~~~~~~~~~~~~~~~~~~~~~~~~~~~~~~~~~~~~~~~~~~~~~~~~~~~~~~~~~~~~~~~~~~~~~~~~~~~~~~~~~~~~~~~~~~~~~~~~~~~~~~~~~~~~~~~~~~~~~~~~~~~~~~~~~~~~~~~~~~~~~~~~~~~~~~~~~~~~~~~~~~~~~~~~~~~~~~~~~~~~~~~~~~~~~~~~~~~~~~~~~~~~~~~~~~~~~~~~~
还好这次水浅点`没被呛着~
还好~还好!
小骚发帖有功 来 赏本孟子 好好参悟去
把帖子给你踢走...诶....怎么见高不见远...
欢迎光临 三国策论坛 (http://newbbs.sgconline.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