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的时候,姜维才三十三岁,但只要有蒋、费两位党国元老在位,他就不可能有发挥的机会。姜维等了十二年,等到四十五岁时,蒋琬总算挂了。蒋琬一死,他马上跃跃欲试起来,想要举兵北伐。但费禕这只拦路虎横阻於前,除了讲风凉话,偶而扭不过姜维的要求,只得给他不到一万人的兵力,任由他去。
一万人要怎麼跟魏国的大军开打?然而姜维并不气馁,四十六岁时,绕道陇西一带,联合胡人,小胜胜了魏军。隔年,又出兵攻击雍州,这次虽无功而返,但魏国的大将夏侯霸来降,算是一大收获。隔年,再度沿著旧路线出击,因为兵力实在不足,又退了回来。
经过这几次折腾,姜维知道费禕不死,大事难成。但姜维不失正人君子,他不像蒋介石一样,喜欢搞暗杀的把戏,他用自己的青春岁月去和费禕耗,只求费禕先他而死。
终於,皇天不负苦心人,在他五十二岁时,费禕总算死了。费禕一死,他没时间办法会、追悼会,他赶紧带著大军再度北伐。可惜中途粮食吃光了,全军为陈泰所败。
隔年,姜维再度出兵陇西,大胜,鉴於蜀地人丁太少,他把攻下的三个县市的老百姓都带回国,以充实户口。
隔年,姜维、夏侯霸这两个外省人联手出击,在洮西大获全胜,大喜之馀,犯了躁进的错误,又被陈泰打败。
隔年,北伐再度失败,这会儿败在他的天敌邓艾手中。
隔年,雄心不已的姜维又出骆谷,与司马望、邓艾对恃於长城,拖了一阵子之後,兵疲马困,徒劳无功,只得撤回国去。这时,他已是五十七岁的老人了。
自费禕死後,姜维连年出征,一方面显示了他的抗魏决心,但一方面也因败多胜少,民怨开始出现。迫於情势,他只好休兵几年。
回顾姜维这几年的作为,他屡败屡战,偶而战胜了,也无法深入敌境,更上层楼。我们可以据此分析出两个原因:一是本土人才不足,只靠姜维和夏侯霸两个外省人在卖命,是不够的。二是北伐的时机已过,蜀汉已如强弩之末。
关於第二点,还可以再解释一番。诸葛亮生前频频北伐,固然耗损蜀汉的国力至钜,但魏国也不堪其扰。诸葛亮死後,到姜维第一次北伐,之间有十三年的空档,魏国仗著先天的条件好,国力已经复原得比蜀国还快。加上费禕只愿给姜维不到一万的兵力,所以姜维的北伐,无异以卵击石,毫无投资报酬率可言。尔後,费禕死了,姜维可如脱韁野马,尽情发挥,但蜀国每次北伐所花费的人力物力,都要远比只守不攻的魏国来得多,谁在做赔本生意,不言可喻了。
这种毫无胜算的战争,相信诸葛亮的关门弟子姜维,是不会不知道的。既然心知肚明,还要「明知不可而为之」,姜维的苦心、忠心,不难明白矣。
四年後,当姜维已是个六十一岁的老人时,他再度出兵,结果这次又败了。而晋国开始打算认真对付蜀汉,派邓艾、锺会分两路前进,大军南下直扑成都。邓、锺两人都是不世出的大将,反观蜀汉只有姜维一人,在顾此失彼的情况下,蜀汉亡国已是时间的问题。
但姜维是个永不放弃的人,在後主阿斗投降,并要姜维也跟著投降後,姜维并不搞自杀、殉国这一套的传统把戏,他知道邓、锺两人不合,锺会且有政治野心,他不妨将计就计。於是,他诈降了锺会,准备实行他的「大逆转四部曲」:借锺会之手杀掉邓艾、劝锺会申讨晋国、锺会自立为王、杀掉锺会,蜀汉复国。
这是他的如意算盘。他之所以敢在锺会身上押宝,除了前面所说,锺会有政治野心外,锺会对他的言听计从,也使他信心百倍。
果然,邓艾斗不过这两个各怀鬼胎的阴谋家,真的被害死了。接下来,第二步也顺利实行了,却有令人意外的发展。原来,锺会带来的那些阿兵哥,并不想和祖国作对,更不想留在异乡为锺会卖命。加上时局太乱,谣言不断,有一种风声说,姜维打算活埋锺会的十万大军,大家更是人心惶惶。於是,阿兵哥先发制人,把姜维宰了。姜维失算了。
综观姜维的一生,二十七岁得到诸葛亮的赏识,好运得令人眼红。三十三岁开始,受制於蒋琬、费禕两位党国元老,无法一展长才。我们甚至可以说,双方的关系,是一枚硬币的关系。硬币有两面,当蒋、费两人这一面老是朝上时,姜维这一面只好一直被压在底下,不得翻身。等蒋、费两人一一死去,他能全面作主时,他也五十二岁,老了。.
但一个半百之人,能够不甘老骥伏枥,能够想尽办法,非得要完成「不可能的任务」不可,并在蜀汉亡国後,来一记临去秋波,弄死了两位敌国大将,他的胆子,真不是普通大的。
当日的形势好比今天。今天,再也没有人提反攻大陆了,犹如当日连费禕讲出那种窝囊话一样,偏安已是一种主流。姜维生当此时,却要逆流而上,「虽千万人,吾往矣」,即使当人民公敌也不在乎,这种勇气,这种「胆大妄为」,连奸雄曹操,也会自叹不如吧。
曹操当然也面对过人生的大泥淖,比方说官渡之战吧,他的敌人是北方霸主袁绍。袁绍拥兵百万,旗下谋士大将无数,天下无人可比。曹操则初出茅庐,未成气候。但别忘了,当时曹操底下已有不少良将和军师可供使唤,可资差遣,他还有一些资本可言。
姜维则不然,北伐一事,他以一人敌两国,对内要对抗主和的声浪,对外要独自面对强敌。打胜仗了,没有掌声;打败仗了,民怨四起。一个人孤独地走完信念之旅。
我们试想,他曾经意气风发过,那是诸葛亮还在世的时候,为时甚短。其後,他寂寞了数十年,而数十年如一日。他没有时间难过,没有垂头丧气,他只是坚持他的信念,跌倒了再爬起来,在爬起来之前,还要看看地下有没有钱可以捡。
由得志到落寞,由落寞到更落寞,这一段从云端上摔下来的历程,他是怎麼度过的?怎麼训练自己的?这不禁令人好奇,也使人感佩。
我们相信,一定有一种信念在支持著他。这种信念,当然不是迷信各种怪力乱神,怪力乱神只能使人心生杂念,而不能产生信念。《傅子》说姜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脩布衣之业」,这是说他不甘於作小老百姓,他要的是建立功名,名垂青史。孙盛的《杂记》说姜维遇到诸葛亮之後,他妈妈叫他归隐,他悍然地说:「良田百亩,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他遇到了诸葛亮这麼好的良师,有机会施展他的「远志」,还管什麼鸟归隐?
但我们仍有疑问,姜维既然以求功名为志,为何没有走入奸邪一途,成为攀龙附凤之流?《三国志》提供了我们一点线索,说他「好郑氏学」,喜欢读郑玄注解的经书,因此对圣人之道、君子之德,有所向往。极有识人之明的诸葛亮,当时已对姜维有很好的评价,说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义」、「心存汉室,而才兼过人」。由这些评语,可以想见诸葛亮得到姜维时,是何等的雀跃。
姜维是「天水冀人」,「天水」这地方是那时胡汉杂居的交界地带,姜维有可能是具有胡人血统的人,也可能他是汉人,但兼染胡风。无论如何,成长背景中,胡人的豪迈性格必然对他有所影响,使得他虽读过儒家的圣贤之书,也不致於变成一般读书不化的迂儒,他的个性和思想境界会比较开阔,以後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心态能较坦然、洒脱。
因此,我们可以说,支持姜维「一路走来,始终如一」的信念,无疑是「好立功名」但又「心存汉室」这两点,加上有坚强的意志力、洒脱的人生观,才能成就往後的事迹,博得「大胆」的美名。
荆州飞龙.
欢迎光临 三国策论坛 (http://newbbs.sgconline.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