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标题: 《赤壁》:迷失在国际市场的三国梦 [打印本页]

作者: 信步漫游    时间: 2008-7-23 12:02
标题: 《赤壁》:迷失在国际市场的三国梦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而言,三国无疑具有相当特殊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因为自小就被罗贯中演义过的三国传奇并由此演化出的各类连环画、小人书,抑或慷慨激昂的袁阔成们耳闻目染,从而让“智近于妖”的诸葛亮、忠义千秋的关二爷、白马银枪的锦马超,以及意气风发的周公瑾根深蒂固的烙进神州大地上每一个贩夫走卒的心灵最深处。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三国,特别是三国演义包含了中国人对于权谋、智慧、忠勇,以及英雄的所有幻想。于是不管是长板坡上白马银枪的赵子龙还是宛城军营前须眉倒竖的典韦,也无论是舌战群儒的诸葛孔明还是遗计定辽东的郭奉孝,都寄托了对于某种理想的渲染,千百年来长留在坊间街巷的传说中。


基于这样一层原因,改变三国显然是一件相当冒风险的事。因而到目前为止,尽管数量庞大,但大多是陈凯歌版《吕布与貂蝉》那样的假冒伪劣水货,而除了93电视剧版《三国演义》之外,能够上得了台面的三国题材影视作品实属寥寥。于是,吴宇森版《赤壁》粉墨登场了。名导演、全明星、大制作,这样的阵容不能不让人对其高山仰止,再加上国内已经多年没有产出过真正意义上的史诗电影了,这些都让《赤壁》有了成为经典的资本。然而,一切事与愿违。当从影院走出的时候,相信盘桓在大多数观众心里的只有两个字:失望。不恰当的演员、拖沓而不着边际的情节、搞笑的台词都让票房直线飘红的《赤壁》口碑却大有沦落为《十面埋伏》、《无极》的危险。


实际上,《赤壁》的不成功几乎是从一开始就命中注定了的。首先,作为导演的吴宇森惯常拍摄的是江湖片,无论是《英雄本色》还是《喋血双雄》都充满江湖味道。这次的《赤壁》也不例外,无论是人物设置还是整体风格都难脱江湖匪气。然而,三国的主角们却都是受过良好教育且雄霸一方的诸侯,他们之间间杂有君临天下的霸气与曲误回顾的文雅,,江湖之远与他们无关。从这个角度说,相对于庙堂上斗争的三国而言,平民化的水浒显然更加适合吴宇森。其次是剧本编排问题,不得不佩服罗贯中老先生,他依托历史事实,凭借天马行空般的想象,自徐元直走马荐诸葛、三顾茅庐起手,承揽火烧新野、火烧博望、长坂坡,再以舌战群儒、智激周瑜为转折,接续横槊赋诗、草船借箭、群英会蒋干盗书、庞统献连环,再以火烧赤壁容达到最高潮,最后用义释华容道收尾,从第三十六回到第五十回,用整整十四个回目为读者奉献了一场旷古烁今的大战役。只是很可惜,《赤壁》的编剧却即使蜻蜓点水的选取了其中极少部分作为影片支线,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平衡明星上,于是我们看到了嗲声嗲气却频频亮相的林美人版小乔,看到了中年版小燕子+葵花点穴手的孙尚香,当然,还有那场2分半长传说中的激情戏。


事实上,这样的取舍对于编剧而言是非常讨巧的。毕竟《赤壁》是要作为国际影片而全球发行的,在安置情节时必须考虑西方观众的接受能力,而越是简单的情节越容易被老外认同。只是这样一来,我们再不见群雄逐鹿的恢宏大气,也没有了横槊赋诗的文采飞扬,甚至整个战争的基点也仅仅是因为一个女人(按照影片设定,曹操是为得到小乔而发动战争的)。这样的《赤壁》怎么看也不像我们熟悉的那个三国故事,倒有几分特洛伊木马屠城的味道。对于这样一个基调,《赤壁》剧组的官方解释是抛弃《三国演义》中不真实的情节而还原历史。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作为影片主题的赤壁鏖兵桥段恰恰是《三国演义》中的最高潮部分,而并非历史三国的高潮(窃以为在三国的历史上,赤壁之战并不比官渡、夷陵更加重要,它们共同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平衡局面),这在出发原点上就已经为整个故事的基调埋下了隐患。而整部影片在剥离《三国演义》的同时也没有还原历史,更是把情节篡改得更加漫无边际,对白更是弱智到一塌糊涂,诸如“前路凶险,军师请多吃一碗饭吧”、“我们的草鞋破了都是大哥给补的”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台词,相信会成为下半年有口皆碑的“经典”。


而为了照顾西方观众,《赤壁》在人物设置上也同样以最简化为第一方针,于是《三国演义》中洋洋上百个出场人物被精简到了只有十几个,曹操成了唱独角戏的光杆司令,手下再没有了荀攸、荀彧、程昱、刘晔这样的名士,也没了虎痴许褚、啖睛夏侯惇,以及张辽、徐晃这样的勇将(这么多谋士将军都没了,曹操当然如小乔所言没有了朋友),只有蔡瑁张允为了下集被冤杀的需要得以保留,还被编剧硬生生改成了错白字连篇的准文盲(蔡氏一族为荆州士族名门,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怎么也不该写个降书都白字连篇)。东吴一方稍好,为了照顾国际友人,周瑜手下好歹还有个从日本渡海而来的甘兴大将军,虽然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中都查无此人(从其姓名以及河盗出身来看,应当是表字甘兴霸的锦帆贼甘宁)。至于刘备一方,则是沾了关张赵云人气太旺的光,总算全盘得以保留,只是造型变化有点大。

评心而论,相对于剧情的失衡和人物设置的简化而言,最不能让人容忍的,就是演员的选择和造型设计。有人说“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林妹妹”。这话显然不适用于《三国》。经过千百年来江湖艺人的渲染和民间的供奉,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人物形象早已经深入人心固定成型。比如关云长,即使读者千万,所能想到的也只有高大魁伟赤面长髯胯下赤兔嘶鸣手中青龙闪耀一个形象而已。可在《赤壁》中,82斤重的青龙偃月刀(注意,中国古代一斤为16两)为了贴合史实换成了一尺二寸长的小片刀,并且从头到尾都是步战,于是我们明白,原来关公“千里走单骑”靠的是“11”路。眼下的编导们热衷的是将过去被“神化”的人物拉回到正常的人。只是,像关羽这样的人物本就是被从历史长河中挑选出来树立成标杆而造就的“神”,观众喜欢的也是那个骄傲自负高高在上的关二爷,再把他还原成普通的人,岂不是背道而驰?


就整体而言,《赤壁》还不失为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虽然怎么看也似乎和中国人理解中的三国无关,更像是亚瑟王式的好莱坞传奇。当然,它本就应该更容易得到西方观众的认同,毕竟他们不会理解中国人笑场的原因,这也符合导演从一开始就致力于的国际路线。只不过,一味迎合西方口味的《赤壁》在制作上国际化的同时,既没有了金戈铁马的雄浑气度,也不见凝重厚实的历史沧桑,更让人心痛的是不见了诉之于罗贯中笔尖的几度夕阳红下那一抹英雄情结。

此正是:三江水战,赤壁鏖兵。曹军着枪中箭、火焚水溺者,不计其数。后人有诗曰:“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又有一绝云:“山高月小水茫茫,追叹前朝割据忙。南士无心迎魏武,东风有意便周郎。”


作者: 信步漫游    时间: 2008-7-30 11:5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欢迎光临 三国策论坛 (http://newbbs.sgconline.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