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脑后是否有反骨?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常常会为魏延抱屈。他“身长九尺,面如重枣,目似朗星,如关云长模样,武艺独魁。”(《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九,《刘玄德败走江陵》则。下引此书,只注卷、则。》但他的经历却远不如关羽顺遂,地位也远不如关羽显赫,更不像关羽那样深受后人尊崇。他与黄忠并起一时,勇毅相侔,勋劳略等,但他却没能像黄忠那样,留下“忠勇老将”的美名。
恰恰相反,就因为诸葛亮说了一句“魏延脑后有反骨”,于是便不太得志,最后还死在了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之下,确实是有点冤!
反骨这种东西,不知相书上怎么说。但古人都留着长发,梳着发髻,戴着帽子或头盔,除了亲近的人,一般是摸不着看不见别人的后脑勺的。所以诸葛亮说“魏延脑后有反骨”这句话,不是信口开河,就是装神弄鬼。但抛开“反骨”这种神秘东西,诸葛亮的判断基本上还是有根据、有道理的,魏延的为人处事,确实有一种“即兴式叛变”的风格,称为“反骨”,大致也不错。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首次出场时,正值刘备携民渡江败走襄阳之际,当时的刘备真可谓是一败涂地、狼狈万分,身边兵不过上千疲卒,将不过只有张飞、赵云,况且后有曹操雄师追击,前有蔡瑁张允刁难,可以说是进退无路、存亡未卜。就在这生死存亡关头,挺身而出的是原本与敌对双方根本毫无关系的魏延,就是凭着一颗男儿的血性之心,为了搭救刘备君臣和数十万百姓,才不惜得罪蔡瑁、张允这些奸佞谄媚之辈,在襄阳城下与名将文聘大战数十合,可最后却落得家人被杀只身投奔长沙的下场。魏延的首次出场就给人留下了正直、勇猛极其深刻的印象。
然而,令魏延与读者始料不及的是,正是他的这种完全发自内心的仗义之举,最后却成了诸葛亮认定其“脑后有反骨”的最初契因。
魏延的第二次出场,是在赤壁大战之后,刘备攻略汉上九郡时。当时,不可一世的关羽率兵袭取长沙,遭到了老将黄忠的顽强阻击,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之地,又是心高气傲、血性方刚的魏延解了围。当时,为报答战场上关羽的不斩之恩,三箭虚射的老将黄忠受到了太守韩玄的误解,被绑赴刑场即将斩决。相信每个读者看到此处时,都不禁会为黄老将军的生死捏了一把汗,在千钧一发之际,又是魏延激于义愤振臂而呼:“黄汉升乃长沙保障,杀汉升即杀长沙百姓也”,拔剑而起,斩了轻于杀戮的昏聩之辈韩玄,大开城门,迎接刘备大军进入长沙。至此,会有多少人为保存了后来的五虎大将之一而庆幸?又有多少人会为魏延这员猛将终归刘备帐下而兴奋?
谁也想不到的是,等诸葛先生一到,首先令下的就是要斩有功无过的魏延,其理由是“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忠也,食其禄而弑其主是不义也”。至此,相信会有很多人会为魏延感到不公!难道抛弃无能之主迎接明君的到来竟然是错误的举动?难道就该看着昏庸之辈砍下天下名将的头颅而无动于衷?相信当时不知会有多少会为魏延深呼一声:冤哉文长!
还好刘备不失为创业明智之主,念忆旧恩从诸葛刀下救出了魏延。从此之后,在刘备的帐下又多了一员东挡西杀、威风八面的猛将,魏延在刘备帐下大显身手施展自己的才华,数十年间冲锋陷阵屡立奇功:取西川与黄忠共为先锋,尽败蜀中名将;战东川助张飞屡破曹兵,箭射曹操面门;退蛮兵渡泸水破孟获苦战数年,成就了诸葛先生七擒七纵之举;出陈仓震魏将斩王双历任前锋,效尽了拔山涉水先出后回之责……
终于,一代猛将辅助明君成就了王霸之业,使昔日本无寸土之地的刘备坐上了两川之主蜀中之王的宝座,延续了后汉六十余年的西隅江山。同时,一代明君助猛将遂却了建功之志,使当年孤身投主的魏延完成了举将封侯吐气扬眉的心愿,成了坐镇汉中,独守一方的南郑侯汉中太守征西大将军。在这里,我们不禁要为刘备的慧眼识人与魏延的得遇明主、君主猛将之间的相得益彰而额手相庆。
然而,令刘备没有想到,魏延也没有想到的是,令许多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无论魏延的功劳有多大,就是那一句主观臆断的“脑后有反骨”,最终还是造就了猛将魏延的一生悲剧,而这悲剧的策划者和导演者恰恰是那位被刘备待之如师、为众将奉之如神的著名贤相诸葛亮。
这位昔日南阳的卧龙先生、今天蜀汉的武乡侯,为了证明自己的预言没有错,于是在刘备死后自己被刘禅尊为相父的十几年中,运用手中所掌握的统军大权,采取了一系列隐秘晦暗的手段,对魏延的正确建议与行动进行了多次的掣肘与压制,使其在多年战争中积累的丰富作战经验根本的魏延根本得不到发挥,难道不是这样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