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策论坛

标题: [转帖]乱弹琴系列之曹操无法完成统一的原因 [打印本页]

作者: 信步漫游    时间: 2008-3-28 16:03
标题: [转帖]乱弹琴系列之曹操无法完成统一的原因
东汉帝国名存实亡后近100年的历史长河,创造出许多故事,也创造出许多英雄,魏武帝曹操便是其中最为杰出者。
中国的历史给了曹操一个很好的时机,使这样一个“乱世英雄”可以充分发挥他的历史作用,客观地讲,曹操比与他同时代的许多人物高出一筹。首先他是一个政治家,从他“唯才是举”以及“屯田制”的政治方针就可以看出他绝不仅仅是一位 “地方军阀”或者“草莽英雄”,他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其次他是一位军事家,曹操一生征战,在群雄并立的北方最终成为唯一存在并且崛起的势力,全靠他出凡的军事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秘岌手腕;再次他是一位文学家,这在征战时期也显得犹为重要,打天下不仅仅靠强而有力的枪杆子,有时还需有一支强而有力的笔杆子作支持,而曹操本身便就是一支强而有力的笔杆子;最后他是一位英雄,英雄具有英雄的特质,能够在乱世之中招揽到人才,“赤壁之战”中曹操在危机时刻的三声大笑就是他那种“笑傲江湖”的英雄本色的真实写照。然而,纵使他才华出众、经天纬地,也最终还是与统一中国的历史大势擦肩而过,其中的原因耐人寻味……
在我看来,曹操没能最终统一中国的原因可以分出三个大的方面:自身的主观原因、时代的客观原因、历史的主线原因。现在我就一一分析。

作者: 信步漫游    时间: 2008-3-28 16:04
一、自身的主观原因
曹操作为历史人物,其本身就具有局限性和不完整性。然而,具有一些缺点是人类的共性,曹操当然也不可避免,但是,有些缺点恰恰是曹操在统一中国的路途上最致命的,总结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嗜杀:
曹操的嗜杀是出了名的,也许《三国演义》里那句似有似无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似乎可以真实反应出曹操杀人时的心态。试想,有这样心态的人一旦大权在手当然就可以杀得理直气壮,杀得毫无愧疚。曹操一生杀过的人比刘备、孙权和诸葛亮这些同时代的当权者所杀人数的总和加起来恐怕还要多!而且曹操杀的人一个比一个名气大,在东汉末年这个依旧重视门第和权贵的乱世之中可是天大的罪过和不赦。东汉末年的军阀之中,董卓算是少有的“杀人狂”,可是对于像蔡邕这样的名士他也最终还是放下了屠刀,因为他害怕因此对自己不利。但是曹操却是个例外,在掌权之前就敢砍下权贵蹇图的脑袋,其嗜杀的本性可见一斑,我们列举一下死在曹孟德屠刀下或者曹操计杀的那些人物:对曹操有恩的吕伯奢、天下第一战将吕布、击鼓骂曹的狂士弥衡、作为孔子后人的孔融、在曹操危难之际舍身相投的许攸、汉帝国的国母伏氏和国丈伏完、政府高官崔琰、西凉军阀马腾、才华不俗的杨修、曹操手下首席谋士荀彧等。对于这些人物曹操都下得去手,他在那样一个历史局势中多少有些失道寡助恐怕也是必然了。
2. 多疑:
曹操多疑,这一点恐怕尽人皆知,也不用再举出什么例子。原则上说,乱世中凡事小心似乎合情合理,只是凡事多疑同样在乱世中会有些让人心里酸楚,更要命的是,三国里多数人都不是傻子,而是一个比一个都明白的聪明人,所以曹操的多疑反而使他的手下做起事来畏首畏尾,生怕无意之中得罪了这个阎王脾气的领导。对比看来,曹操手下人物的本事绝对不亚于刘备和孙权的下属,但是刘备和孙权的下属显然比曹操的下属更具威名,关羽、周瑜、陆逊这些人物均是独当一面的帅才,但是曹操手下只见谋士和战士,却鲜见帅才,这似乎多少得受累于曹操对他们的不放心,使他们都不敢放手一搏。时间一长,才不尽其用,也就很难再招揽到人才了。
3. 矛盾:
有人评价曹操是个多面手,多面脸的矛盾体。这和曹操的人格特质相关,他在这样一个乱世之中很难不矛盾,但是曹操同样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矛盾一旦侵入全身也往往就表露无疑。曹操的矛盾使他很难具有自我人格健全的一面,同样,他的下属也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在这样一个领导面前就显得浑身地不自在,里外也就都不是人。而同为英雄的刘备,就打出假厚道的仁义牌,这一手就高明得多,人们至少觉得还是刘备身边舒服,因为刘备的仁义牌打得永远比他曹操的矛盾牌高明,矛盾牌只能制住人才却揪不住人才。而刘备恰是利用曹操玩不转的仁义牌把他永远地反制在了历史的节点上。

作者: 信步漫游    时间: 2008-3-28 16:05
二、时代的客观原因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一个伟大人物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依靠时势,也必须明白时势中与他密切相关的那些人物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对于曹操来说,时势给了他机会,也给了他难以逾越的障碍。回首历史,似乎时势真的就在某些方面让曹操落得个一场空:
1. 对手:
曹操一生中征战无数,而真正阻止了他前进的对手恐怕不超过五个,但就是这五个,把曹操的统一之路冻结在了历史的冰点上。
他一生中最具实力的对手就是刘备,尽管在北方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但是刘备具有同时代英雄所不具备的人格特质:百折不挠。刘备当然在能力上永远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是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趴起来的他终于还是笑到了最后,并让曹操的希望彻底终结。第二个对手就是孙权。孙权继承父兄之业,收众江东,看似是捞了一个大好处的收成之徒,但是他却绝不仅仅是一个没有创业精神的败家子,当年孙权进攻合肥,于大雾天气亲自驾乘一只小舟到曹军水寨勘察敌情,何等英雄?连曹操得知后都不由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试看这样的英雄人物,曹操哪里是两下就能收拾得了的?第三个对手自然是周瑜,曹操一生最大的败绩就是赤壁之战,也就是从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开始走上了他统一事业的下坡路,没完没了的内斗,永不停歇的反攻,使曹操本身就去日苦多的生命损耗在了和统一中国之路越来越远的歧路上。而赤壁之战恰是输在了比自己小20岁的周瑜手上。第四个对手就是诸葛亮,三国历史上的诸葛亮当然没有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那么厉害,但是他对刘备所起到的作用恐怕就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那般重要,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在曹操眼里是一个卧在深潭里飞不出去的大蛟,但是诸葛亮使刘备这条神龙找到了出口,并使其在三国的历史中翻江蹈海、吞云吐雾,其崛起的速度恐怕是曹操想不到的,也是曹操应付不来的。第五个对手是东汉的士人集团,其中还包括曹操的自己人荀彧。当这些聪明的士人阶级发现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就隐隐显出的要取代汉帝国的心思时,东汉的士人集团于是开始了和曹操的长期冷战和有意破坏。曹操尽管有文化、有理想,但是他本质上毕竟还是军阀,和士人集团搞不到一起去也是必然,就这样,士人集团开始内耗曹操的精力和智力,就是要拖住强大的曹操好给他先前的四大对手发挥自己作用的空间和时间。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赤壁之战后的一个怪现象,曹操总是在对外战争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候却不得不班师回朝,这一点刘备的谋士法正看得很清楚:“内有忧惧。”至于曹操也只有“攘外必先安内”了。
2. 自然条件
这个不能成为主要原因,但是在那样一个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自然条件也多多少少起到一点作用,比如刘备占据的益州是一个群山环绕的与中原相去甚远的地域,自己退守则一夫当关、固若金汤,外人进攻却千里迢迢、举步维艰。而孙权凭借长江天险就可以拒敌于国门之外,加上气候时不时地还要开上几个玩笑。善于在一马平川的北方平原地带施展拳脚的曹操面对依托自然条件优势的两大高手自然左右为难。
3. 组织成分
曹操是个爱才之人,而且不规避任何人才,加之他地盘大,人口多,于是在曹操那里就聚敛了一大批很有能力的人才。但是,这恰恰就是曹操的一大失误,也是后来他之所以爱杀人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对比一下刘备和孙权的集团,刘备手下的关键人物大部分是出生入死的把兄弟和义结金兰的铁哥们,对刘备自然是忠心耿耿,所以刘备免去了许多内耗精力的麻烦可以全心全意地与曹操争夺天下;同样的,孙权把集团中最关键的事情也交给了像张昭、周瑜这样的家里人,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操心,可以充分放权。相反的,曹操的集团中组织成分太过复杂,甚至包括机要部门的关键人物,导致他在自己晚年的时候总是莫名其妙地神经过敏,今天怀疑这个,明天警惕那个,哪里还有时间去完成大一统的历史任务?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人才济济对于前期的曹操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点也和曹操面对的局势与孙刘略有差别不无关系,但是,正是对于人才的前期铺垫不足导致了曹操最终也被人才所累。


作者: 信步漫游    时间: 2008-3-28 16:05
三、历史的主线原因
记得项羽曾经总结自己的失败时说过:“天要亡我,我复奈何?”或许历史真的有一种叫做“天意”的东西来主导着它的脉络。我们如今是都是唯物主义者,需要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来看待所谓的“天意”,这里所讲的“天意”也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那个玄幻而没有根据的“天意”,而是历史发展的主线,曹操没有最终完成统一中国的历史任务。恐怕其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不得不向这条历史发展的主线所做出的无奈妥协。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开篇就在讲“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时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帝国制度以来第一次长期出现的大分裂时代,历史已经向前推进了四百多年,然而制度还是存留在秦始皇时代,甚至于周礼贵族政治时代而略有发展,历史必须通过一次动荡的改革来重新塑造一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制度模式。马克思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比如西方经历大航海时代后由于物质基础的丰富就很快就爆发了第一轮资产阶级革命,殖民时代后又爆发了更新一轮且更加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历史同样也受到这一规律的影响,汉帝国经历400年的发展,尤其是西汉和东汉之间的那次大动乱,使得铁器这一重要的生产工具大量地流入了民间,促进了民间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彻底取代了青铜器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主力生产资料,使得一批具有经济实力的新贵阶层开始崛起,比如曹操和刘备的起兵都曾得到过这些新贵阶层的经济支持,于是这些新贵阶层需要重新改变生产关系,但是这一举动彻底侵犯了老贵族阶层的既得利益,于是一场大动乱开始,这便是黄巾起义能够迅速波及大半个中国的内在原因,因为无论在新贵阶层还是老贵族眼里,黄巾军和地方军阀都仅仅是被利用来改变抑或维持旧有生产关系的政治工具而已,主导历史发展的永远是要求改变生产关系和抗拒这种改变的新老贵族阶层。同时要求改变生产关系的愿望也是三国分裂时代到来的本质原因,而三国时代以及后来的南北朝时代就是这一生产关系重新分配协调的历史过程,一直延续到隋唐时代,新的生产关系才最终被确立下来,并进入了中国帝制历史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而这种必然的历史意味对于曹操又产生了那些影响呢?首先肯定的一点是,曹操和黄巾军一样,是新老贵族阶层都想用来达到政治目的的工具,因为有着过人本领的曹操前期得到了新贵族阶层的赏识和重视,打败了代表着老贵族阶层的袁绍集团,曹操迅速取代袁绍成为了历史的宠儿。于是,失去希望又不甘失败的老贵族阶层开始明白一个道理:在此时与其干掉曹操,不如拉拢曹操。于是这些老贵族阶层利用各种机会讨好曹操,新贵阶层此时只能给予曹操智谋上和经济上的支持,因为他们也还在逐步发展,但是老贵族阶层根深蒂固,有实力能够给予在官渡之战后由于胜利过大有些乱了心志的曹操所渴望的地位和荣耀。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曹操开始由先进的新贵族的代表者转而投向了旧贵族的怀抱,但是要命的是曹操此时并不是一超独霸,新贵族阶层可以把目光外延,将希望留给南方的孙权和刘备,并来一场大逆转,重新夺回曹操曾经留给过他们但此时已经逐渐渺茫的希望。历史于是在中国统一的拐点处给本该在长江上打败孙刘联军的曹操开了一个大玩笑,我们看一看三国的历史,在官渡之战时期曹操手下那些运筹帷幄的谋士集团,在赤壁之战中却全都集体哑巴了,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建议;相反,孙刘集团的谋士却是一个比一个有本事起来,可见这些新贵阶层的默契程度果然非同一般。
以上是第一层意思,有人说,倘若曹操反过来一直支持新贵阶层是否就一定能够统一中国呢?单单看历史主线这条原因的话,可能答案还是否定的。这就是曹操的双重悲哀,因为新贵阶层之所以依附有些矛盾的曹操,是因为他们此时还不具备全面压倒老贵族阶级的实力,只有依托曹操这样的地方军阀才能有希望完成历史的过渡,到达他们所期望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全新时代。因此新贵族阶层和老贵族阶层的斗争还必然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即使曹操做一辈子新贵阶层的代表者,也还是为后来者做好了嫁衣裳,曹操最终似乎也看清了这一点,才会无奈且感慨地说出那句:“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的话,有人说是曹操要学周文王不称帝,在我看来,可能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却最终还是因为时机不成熟而将统一的任务留给了后人。只是不知道那时说这话的曹操究竟是何种复杂的心情?

作者: 信步漫游    时间: 2008-3-28 16:07
总结来说,曹操失败就失败在他处在了这条历史以新代旧主线的夹缝中,结果也就只有失败,更何况,他后来的刘备、孙权以及诸葛亮都跌到在了这座历史的试验台上。现在再细想司马家族在新贵阶层初具规模后所经历的崛起、成功和失败,个中意味恐怕自有人知……
有心者思之,有异者批之,有慧者笑之……





欢迎光临 三国策论坛 (http://newbbs.sgconline.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