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治通鉴》与《三国志》中有关赤壁之战的描述,显而易见这场战役的谋划者和总指挥都是周瑜而非诸葛亮。周瑜在这场战役中指挥若定,他具有知已知彼、决胜千里的才干。首先,以张昭为首的文臣主降,他们以畏敌的心理,提出三大难题:第一,曹挟天子以征四方,拒之于义不顺。意同沮授之谏袁绍,说明荀文若迎汉帝都许之策,在当时一般人的头脑中,可以起一定作用。第二,曹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第三,众寡不敌。从地形兵力,据事实立论,颇不易驳斥。周公瑾首先揭出:操非汉相,而是汉贼,驳倒第一道难题。以北军不习水战,虽得刘表战船与长江之险,却不能利用,破其第二道难题。以“十五六万疲病之卒,御七八万狐疑之众”,兵虽多不足畏,破其第三道难题。再进而指出对方的短处:“一、关西未定,不能旷日持久,与我相持。二、天寒,马无草。三、北军不服水土,必生疾病。在孙权举棋不定的情形下,他的慷慨陈词坚定了孙权抗战的决心,请兵三万人“保为将军破之,”这气贯河山的豪言壮语决非一介书生所能说岀。孙权在听完他的陈词后终于迸发岀内心积蓄已久的怒火,拔刀破曰:“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其次,吴军在与曹军初次交战后,周瑜又批准了黄盖的“火烧赤壁”之计,并亲率轻锐寻继其后。”周瑜用计火烧曹军八十几万最终取得了胜利,奠定了吴国的基业,也因此扬名天下。
毫无疑问,在赤壁之战中以孙吴为主导力量,总指挥官是周瑜。而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大功臣的诸葛亮,实际上只起到了坚定东吴抗曹信心、促成孙刘联合以及配合吴军作战的作用。周瑜运用才智,不仅大败曹操,还使吴国成为三国一强。在东汉末年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周瑜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周瑜的功劳并不只是赤壁一战,他是孙吴开国的关键人物。孙权曾说“非周公瑾孤不帝也!”周瑜的大功确实如此。他在弱冠时和孙策转战江东虽然史料不太详尽,但我们可以看到在孙策攻破黄祖上给东汉政府的《表》中,所领诸将第一名,就是“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孙策为周瑜治馆舍,“增赐莫与为比”,并说“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可见周瑜在孙策攻伐江东时的地位和功绩了。应该说周瑜是孙吴建国之初仅次于孙策的第二号人物,其功劳不言自明。孙策死后周瑜“将兵赴丧,逐留吴,以中护军与长使张昭共掌众事”这说明孙吴政权的稳定,周瑜仍是起了决定作用。.
至于治国,周瑜劝孙权不质子的那段话,“昔楚国初封於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立基於郢,遂据荆杨,至於南海,传业延祚,九百馀年。今将军承父兄馀资,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汎舟举帆,朝发夕到,士风劲勇,所向无敌,有何偪迫,而欲送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便见制於人也。极不过一侯印,仆从十馀人,车数乘,马数匹,岂与南面称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观其变。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将军事之未晚。若图为暴乱,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将军韬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质之有!”说明他不但懂经济,而且懂政治,而且懂外交!
《三国志》:……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
以“枭雄”目刘备,以“熊虎”目关、张,品题恰到好处。而“徙备置吴”,娱以“宫室”“美女”,拆开关、张。“挟与攻战”之计,这些谋划后来看来无不正确,周瑜眼光之远大,谋划之犀利足以证明他是大谋略家。.
赤壁战后的局势很复杂,关于东吴的借荆州史载又很不详,和借荆州有关的事有得好讨论了。但这关系到周瑜最后的谋略到底是否明智所以不得不谈。我认为借荆州(南郡)是在周瑜死后东吴没有能人再来治理这处以夹板之中的南郡,才借给刘备以缓解曹刘压力的,可见周瑜对于东吴是多么重要。另外在借出荆州之前东吴拥有江陵和彝陵,可以直接伐蜀不存在和刘备借道的问题,也就没有什么联盟破裂问题。再有周瑜取蜀是想约了刘备一起去的,可能就是他辖以攻战的具体实施,周瑜想让刘备作取蜀先锋,刘备想要在背后捅一刀根本没这可能。至于周瑜说的曹操无暇南顾也是事实,因为后来刘备取蜀荆州空虚,曹操也没来南侵荆州。所以说周瑜当时提出的取蜀是明智的,而且是难得的好时机。另外就有人谈到的风险太大问题,我说用兵的高手就在于出奇制胜不怕风险,试想当初周瑜以三万之众面对曹操几十万的强兵,还有比这更大的风险么?但他成功了。现在面对暗弱的刘璋,如果又有刘备作帮手,虽不能断定一定成功但胜机还是很大的。刘备不是在不久的将来就这么做了且获得成功了么?他能行怎知周瑜不行?当然对于如果他没死是不是一定能攻下西蜀的讨论毫无意义,因为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只能说周瑜当时的谋划是明智的但成功与否只有天知道,而他的从荆州和西蜀两路发兵北伐的谋略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如出一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