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向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中华民族代表形象著称,观少陵、香山、放翁等坠泪之诗,可明矣。后世亦有本朝总理秉承此旨,为万民谋福,十里长街纷飞之泪水,刻划伟人远去之背影。然近年孔明形象在网络上屡遭诬蔑、贬损,一时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孔明竟代之以祸国殃民、不自量力、排斥异己、弄权小人等形象,颇有黑云压城、颠倒乾坤、不打倒孔明誓不罢休之势。语虽出自网络,并无权威史学家认同,然虑及网络受众面极广之特性,遗害匪浅。虽有慷慨之士为武侯直言,然多被扣上读死书、不动脑筋、迷亮、追星族的雅号,令君子不忍卒言。
考网络泼孔明脏水者,一因青春荷尔蒙爆发、叛逆之火熊熊,思及演义美化孔明过甚,便反其道行之,鸡蛋里面挑骨头,搞臭孔明可也;二因读史囫囵吞枣,不知读史需综合史料全面分析,觅得一鳞半爪,便若发现新大陆一般,动辄来论坛“告知历史真相,其实孔明不咋的”;三因出名之实际需要,没有比打倒一位早为中华之偶像、却已无法替自己辩护之伟人,更有此奇效者(若让其打倒某现实名人,一来无此本事,二来也没这个胆子,是为一笑)——凡上种种。观其手段,或断章取义、或无中生有、或撒泼耍痴、或视而不见、或人身攻击、或以主观想象代入历史,不一而足。
在下不才,三尺微命、一介京城落魄书生,无才无德,唯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尔。但见中华传统文化形象被群小一一肆言诬蔑、群起毁伤,唯觉心胆俱裂,誓言扶之。在下位微言轻,为孔明辨言,上不达于天听,下不见闻黎庶,唯愿与知音者共鸣尔。
没有文化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而不知珍惜的民族,是天生的奴隶之邦——是为题记。
一策一表一尽瘁,千古一相一卧龙 ——为孔明辩诬
(上)孔明五次北伐成败分析
孔明被人所谤,不外其用兵、用人、与刘氏父子二人之关系三事。
孔明用兵能力,世人多引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评语:“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结果就此得出孔明用兵不行的结论,加上多有论孔明北伐无尺寸之功、战略失败者,二者观点结合,看起来甚是相得益彰。
且不说陈寿《诸葛亮传》前面把孔明写的近乎完美,怎么也得给他加点缺点——否则陈寿作为晋臣,如此美化敌国丞相,自个吃饭的家伙可就有点小小危险了——就算陈寿写了这些,也得结合前面的评价“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共同考量,综合观之,颇与东坡“书不如画、画不如文、文不如诗、诗不如词”之评类似,即孔明最为擅长理政,其治国能力在泱泱中华历史上可排名前十位,殊无异议——即使是极端反亮者,也很难就这点指摘什么,然而孔明治政优于用兵,并不等于孔明不会用兵,或者用兵能力低下。孔明军事家这顶帽子,以在下之见,还是可以戴的牢牢的。
下面就孔明蜀汉建兴六年——十二年(公元228年——234年)对魏国五次北伐的成败进行分析,兼论孔明的用兵能力。
一、北伐前的战略准备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蜀汉昭烈帝刘备伐吴大败,病逝于永安白帝城,逝前将后主刘禅托孤孔明,并命后主事亮如父,可谓信任备至[1]。后主即位,孔明封侯开府,又领益州牧。由于孔明此前已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更领司隶校尉——掌握蜀汉军政大权,又稽查京畿百官。故孔明此时大权在握,政事无巨细,咸决于孔明。
孔明荷托孤之重,内修政理,治理因昭烈大败而至疲敝的蜀汉;外结东吴,修补因东吴偷袭荆州和昭烈伐吴而破裂的两国关系,以免蜀汉两面受敌。
孔明又于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平定南中叛乱,耗时约半年,春出秋平,再一次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2]。此次平乱,孔明采用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3],七擒七纵孟获[4],收服南中人心,使后来南方再未发生大规模的全局叛乱,经过诸葛亮时期李恢、马忠等及其后张嶷的治理,南中渐渐稳定,巩固了后方。或言”七擒孟获“不足以信,然考孟获一生,并非等闲之辈,其为夷、汉所服,兼并叛军余部,退却至南中南部,由于孟获熟悉当地地理,又得民心,回旋余地应当较大,只有在久战失利、曰暮途穷、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真心实意的投降。故无论”七擒孟获“一事真伪与否,其实质却始终无二,即孔明征服南中人心的结果[一]。
| |